@全部家长:孩子抽动症家长能做些什么?带你科学认识抽动症

李晓燕医生 发布于2023-07-07 16:27 阅读量387

本文转载自重庆临江门医院精神心理

你家孩子是否总爱眨眨眼、吸鼻子?

你家孩子是否总爱不由自主的耸耸肩膀?
你家孩子是否总爱咳嗽或者清嗓子?
作为家长的你,是否担心过孩子患有抽动症?
抽动症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你对于抽动症又了解多少?一旦孩子得了抽动症,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回归正常?

什么是抽动症?

抽动症,又叫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以肌肉抽动(肌肉不自主收缩)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
抽动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表现为不自主、无目的、突然的、快速的、反复的、刻板的动作或发声。

抽动症有什么特点?

(1)抽动通常从面部开始,逐渐发展到头、颈、肩部肌肉,而后波及躯干及上、下肢。
(2)抽动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或者出现新的抽动形式。
(3)症状时好时坏。
(4)症状可短暂自我控制。抽动症起病于2~21岁,以5~10岁最多见,10~12岁最严重,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3~5):1。

造成抽动症的原因?

谈到抽动症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因此要达到对抽动症的根治必须从多个环节各个击破才可能成功。
抽动症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单卵双生子的抽动症同病率高达100%,异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为23%,近年来国际上大量研究已发现多个基因与抽动症相关。

近年研究还发现抽动症与大脑中多种神经递质平衡失调有关,这些神经递质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组胺、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等。大约20-35%的抽动症与感染后引发的自身免疫存在一定的关系,免疫反应损伤了神经精神系统。
性格内向、敏感脆弱、脑发育不成熟的儿童容易患上抽动症,学习和生活的压力、紧张、疲劳、焦虑、应激事件、精神创伤、观看恐怖片、动画片、父母管教过严、惩罚过多、对孩子忽视或虐待均可导致抽动症的发生。
总体而言:抽动的孩子往往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内心的一些观点看法,他的很多压力、负面情绪出不来,就可能以身体抽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抽动症的治疗

抽动症是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因素、心理和社会环境因素等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相互综合作用的结果。尤其是社会心理和环境的紧张因素,譬如不良生活事件,如果在治疗过程中不被挖掘出来,一旦这些因素一直存在,且病情好转后又复发,将难以得到根治。一旦抽动症病程超过一年,演变成慢性抽动,治疗就更加的棘手。
但是抽动症是可以被治疗的,像轻度的抽动,不造成功能障碍的,可以通过教育、医学咨询、心理疏导等方式进行观察性治疗。

不能行为治疗的,可以选择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可乐定、阿立哌唑、舒必利等,有研究显示,药物治疗的缓解率为50%-80%。治疗失败的可以试着进行深部脑刺激。
此外,抽动症状可随年龄增长和脑部发育逐渐完善而减轻或缓解。抽动症患儿到成年期的通常有3种结局:50~60% 的患者病情完全缓解;30%~50% 的患者病情减轻;5%~10% 的患者一直迁延至成年或终生,病情无变化或加重,可因抽动症状或共患病(焦虑症、强迫症等)而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质量。

抽动症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对待,将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适应问题,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
长期或严重的抽动会造成儿童多方面的功能损害,譬如社会交往中被孤立,自卑、退缩、以及同伴欺侮等,情绪上产生焦虑、抑郁、低自尊,另外,长期严重抽动所致的重复性非生理性运动可引起抽动部位疼痛和损伤,抽动还会引起儿童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变差。

所以,当症状反复出现,而经过相关专科医生评估后未查找出原因,或相继出现上述多种症状者,则需要高度怀疑抽动症的可能,建议转至神经内科或精神心理科就诊。切不可掉以轻心,不要抱着等等看的态度,不要抱着这种孩子到了青春期会自然好转的这种态度,而是积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




如果您还有关于【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躁狂症、社恐、精神分裂症】等精神心理障碍方面问题,可以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及时咨询,预约挂号报上【姓名+电话】即可.或者拨打免费咨询热线: 023-6380 7186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