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内侧疼痛的常见问题:跗管综合征

展威医生 发布于2025-03-16 11:52 阅读量391

本文由展威原创

跗管综合征是胫后神经在踝关节内踝后方屈肌支持带下方受压迫引发的神经病变,主要症状为足部放射性疼痛且行走或负重时加重。临床检查可能发现胫后神经走行区Tinel征阳性、足部小肌肉群无力萎缩及足部感觉减退或丧失。

临床解剖学跗管是由内踝、距骨、跟骨及屈肌支持带(自内踝延伸至跟骨的纤维膜)共同构成的骨纤维通道。该管道内包含以下结构: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胫后动静脉胫神经(图中黄色标识物)踇长屈肌腱胫神经在通过跗管时分叉为内侧足底神经与外侧足底神经两终末支,跟内侧神经则从胫神经主干于屈肌支持带水平或近端发出。跗管综合征(TTS)是胫神经及其分支在屈肌支持带下方穿行时遭受卡压引发的罕见周围神经病变。在专业文献中,胫神经亦被称为胫后神经,故此病症又称胫后神经痛。需特别说明的是,部分学者将腓深神经卡压称为"前跗管综合征",而本文讨论范围仅限于胫后神经及其分支卡压所致的经典跗管综合征。

病因学跗管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源于胫神经或其足底分支遭受卡压。多数病例为特发性或创伤后因素所致,约20%-40%属不明原因。约10%病例继发于骨关节炎、腱鞘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变,血管迂曲因素占比约两倍。罕见诱因包括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痛风、粘多糖贮积症及极少数高脂血症病例。距骨内侧肌群(如踇长屈肌)因肥厚或存在副肌可能对胫神经形成卡压。踇长屈肌腱与血管神经束共同穿行于跗管,当其肌腹异常膨大进入跗管时,可引发胫神经过度刺激。不同分支受压将导致足部特定区域感觉异常。先天性副肌变异会占据足部空间,类似踝内侧肌群肥厚机制,可能引发胫神经慢性受压。踝部手术创伤或过度负荷引发的局部炎症肿胀亦可压迫神经。短跑、跳跃等高冲击运动被证实易诱发本病,扁平足、距跟联合或跗管区骨赘患者更易罹患。需特别指出:由于本病临床少见,医患双方认知度较低,儿童及成人均存在误诊风险。现有数据显示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好发于成年人群。运动员、长期负重站立/行走者属高危群体。扁平足畸形可能通过改变跗管空间结构加剧神经张力,成为重要外源性致病因素。疼痛缓解可通过休息、足踝中立位固定及宽松鞋具实现,而鞋具压迫或石膏过紧被列为最常见外部诱因。致病因素汇总重复应力活动(跑步/过度行走/站立)骨折/脱位/牵拉伤等创伤足跟内翻或外翻畸形纤维化病变肥胖跗管区占位性病变(神经节囊肿/肿瘤/水肿/骨赘/静脉曲张)肌腱炎系统性疾病继发踝部炎症或神经损害(如糖尿病/关节炎)特发性(20%-40%)

临床表现跗管综合征典型症状表现为胫神经、足底外侧神经及足底内侧神经支配区的感觉异常(灼烧感、麻木或针刺感)。常见体征包括踝关节内侧及足底区域的烧灼样疼痛/刺痛,内踝后侧局部压痛。症状常在足部强制外翻或背屈时加剧。若单独累及足底内侧神经,患者(尤以中年跑者多见)行走时可出现足底内侧锐痛。病程进展或慢性病例中,可见足趾外展肌与屈肌肌力减退,严重者出现肌肉萎缩。部分患者主诉夜间痛醒,且症状随长时间行走显著加重。

鉴别诊断跗管综合征需与多种下肢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最常见的是足底筋膜炎(两者均表现为足跟痛)。其他需鉴别的疾病包括多发性神经病变、L5/S1神经根综合征、Morton跖痛症、深屈肌间室综合征等。需特别注意胫后肌腱功能障碍是最常见的混淆病因。神经病变 

多数人曾经历肢体麻木(即感觉异常),多发性神经病变引发的持续性麻木/刺痛感与跗管综合征症状高度相似,尤其当病变累及足部时。缺血性病变 

组织缺氧引发的缺血状态可导致神经功能进行性衰退。若血供及时恢复损伤轻微,但长期缺血可能造成不可逆感觉异常,其神经元异常放电症状与跗管综合征具有相似性。间室综合征 

常见于小腿,因肌肉过度负荷或液体潴留导致间室内压力升高。胫神经走行于小腿深肌群间室内,压力异常可能引发神经异常放电。当压迫主要发生于内踝区域时,易与跗管综合征混淆。该综合征还可引发远端胫神经损伤,产生与跗管综合征相似的症状。

肿瘤压迫 

无论良性或恶性肿瘤均可能占据内踝区域空间。虽然肿瘤压迫神经引发症状的概率较低,但仍需作为鉴别诊断考虑,特别是当肿物刺激内踝周围神经时。

需鉴别诊断的疾病汇总: 多发性神经病变 L5/S1神经根综合征 Morton跖痛症 深屈肌间室综合征 跟骨骨刺、关节炎、筋膜韧带炎性改变 缺血性病变 感染性病变 病理性损伤 占位性肿瘤 足底筋膜炎

医学诊断程序跗管综合征的诊断主要基于详尽的病史采集与临床检查。物理治疗师实施的临床测试以激发试验为主(具体操作详见“体格检查”章节)。辅助医学影像学与电生理检查可作为诊断补充,并为治疗计划提供参考依据,包括电诊断学检查、X线平片、超声、MRI及CT扫描。需注意:慢性病例可能出现症状侧足趾外展肌与屈肌肌力减弱、萎缩甚至麻痹,此类体征临床检测困难时需转介影像学或神经传导检查。需明确此类检查不可替代临床评估,但能辅助验证或排除临床怀疑。由于踝关节内侧与后足解剖结构复杂,单纯通过体格检查明确跗管综合征(及其他内踝/足跟痛)病因存在挑战。例如踝关节X线平片可显示后足内/外翻等结构异常,MRI则对占位性病变检测具有高准确率(83%)。MRI被视为诊断跗管区占位性病变(如异物、损伤、肿瘤)压迫的金标准,不仅能确认病变存在,还可精确评估病变深度、范围及边界。研究显示MRI在88%有症状病例中呈现显著阳性发现,有助于病因分析及手术规划。MRI与高分辨率超声可检测屈肌支持带厚度、跗管整体深度及内容物(包括胫后神经横截面积及其终末分支形态)。跗管综合征的电诊断检查包含神经传导研究,可评估胫神经及其分支的感觉传导速度、运动诱发电位波幅与潜伏期。现有证据表明电生理技术对本病的敏感度与特异度有限,其中运动反应波幅降低与潜伏期延长是较敏感的病理指征。需注意此类检查存在较高假阴性率,需结合体格检查结果综合判断。研究显示无症状人群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而假阴性结果亦非罕见,故电诊断检查无法单独作为排除诊断依据。激发试验因能弥补电生理检查的局限性,在诊断中仍具重要价值。对于疑似骨性结构异常病例,建议行负重位踝足X线平片或CT扫描。MRI与超声对关节间隙显像存在技术挑战,延迟扫描的CT关节造影可有效检测关节腔与周围结构的交通状态。推荐双侧对照检查以提高诊断准确性。足踝疾病临床评估工具种类繁杂,2013年研究指出139种工具中仅AOFAS评分、VAS疼痛评分、SF-36健康调查、FFI指数及AAOS量表应用较广泛,强调需统一使用具备反应度、效度、信度及临床意义的评估体系。足踝功能评估量表(FAAM)由RobRoy等于2005年开发,涵盖小腿至足踝区域多种病变(如足底筋膜炎、踝关节不稳等)。

体格检查流程 

1.病史采集要点损伤机制:是否存在创伤、劳损或过度使用史症状特征:疼痛与感觉异常的持续时间及定位功能受限:是否存在步行困难或肌力减退伴随症状:是否合并腰臀部疼痛向远端放射症状演变:疼痛呈加重/稳定/缓解趋势关键病史特征胫神经远端分支支配区灼痛或感觉异常长时间行走/站立诱发疼痛加重夜间感觉迟钝(如麻木、蚁行感)干扰睡眠进行性肌力减弱体态观察(负重与非负重位)展肌萎缩征象足弓稳定性评估距骨与跟骨对位关系检查步态分析异常模式识别:过度旋前/旋后、外八字步态、踝关节内外翻代偿、避痛步态等感觉功能测试轻触觉、两点辨别觉、针刺觉评估(重点检测胫后神经支配区域)触诊检查内踝与跟腱间沟区域压痛(阳性率60%-100%)关节活动度评估重点检测踝关节与足趾各方向活动度徒手肌力测试肌力下降多出现于病程后期,首先累及趾外展肌群,继而影响跖短屈肌群

特殊测试蒂内尔征 Tinel’s Sign:

叩击跗管区域可诱发足部远端感觉异常放射,阳性率超过50%。背屈-外翻试验 Dorsiflexion – Eversion Test将患足置于完全背屈与外翻位并维持5-10秒,可诱发患者典型症状。肌电图检查通过测量感觉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NCV)确认胫神经在跗管区的孤立性损伤足底内外侧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检测:于屈肌支持带上方记录胫神经信号,足弓部施加刺激(表面电极记录的反应波幅较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检测:记录短展肌远端运动潜伏期(操作简便但敏感度较低)关键肌电表现:胫神经支配远端肌肉出现轴索损伤征象

医学管理

药物干预药物治疗常与物理治疗联合应用以促进功能恢复,常用方案包括:

-非甾体抗炎药

-皮质类固醇注射

-镇痛药物手术干预

针灸治疗

手术适用于保守治疗(如物理治疗)无效且症状显著影响日常生活的患者。存在占位性病变者通常保守治疗效果欠佳,需手术处理。Godges与Klingman研究指出以下特征预示良好手术预后:年轻患者、病程较短、无踝关节既往病史、早期确诊及明确病因。胫后神经减压术存在占位性病变时需切除病灶,无需额外减压操作冷冻消融术 

通过低温技术消融异常神经组织物理治疗管理

现有文献缺乏明确治疗方案的循证依据,需更多随机对照试验验证康复训练效果。已发表的个案研究显示,对物理治疗或其他保守治疗无效者需转诊手术(如跗管减压术)。保守治疗分期 

跗管综合征发展分为三期,各期症状管理重点不同:急性阶段:减少炎症、组织应力与疼痛物理因子治疗 

冰敷

对比浴

超声波

利多卡因软膏

离子导入矫形器与贴扎技术 

UCBL矫形器

CAM步行器足弓贴扎内侧鞋跟楔治疗性训练 

小腿肌群牵伸

神经松动术手法治疗 

软组织松解

神经动力学松动患者教育 

鞋具适配指导

亚急性阶段:提升力量与灵活性继续执行前期干预措施胫骨后肌肌力强化训练维持神经松动技术基于损伤机制的个体化治疗策略

稳定阶段:改善双侧功能性活动度、肌力与柔韧性胫骨后肌负重位强化训练功能强化与纠正代偿策略

治疗性运动小腿三头肌拉伸跟腱的离心练习足底筋膜的动态拉伸(建议活动前做,参考之前足底筋膜炎的文章内容)神经松动术,sulmp stretching胫骨后肌强化

术后康复指南阶段I

第1-3周保护关节/神经完整性控制炎症控制疼痛/水肿制动被动关节活动手术区域保护患肢抬高与冰敷教育与监测非负重拄拐步行阶段 II第 3-6 周预防挛缩/瘢痕组织形成渐进性负重训练(根据耐受度调整)软组织与关节活动度训练:踝关节温和被动/辅助主动/主动牵伸踝关节温和被动背屈胫神经抗张力滑动训练无痛负重位背屈活动佩戴保护性支具的步态训练水疗阶段III,第6-12周正常步态力学步态训练对称性踝关节活动度抗阻踝关节训练(无痛)单腿本体感觉训练进阶牵伸训练重复单腿提踵训练(无痛)进阶抗阻训练(至体重负荷)专项运动/职业功能训练进阶本体感觉与平衡训练有氧训练(无痛)低强度增强式训练。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