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什么是三伏贴?

展威医生 发布于2024-06-27 20:21 阅读量675

本文由展威原创

“三伏贴源流”在医方专著 《五十二病方》中,有用白芥子泥贴敷于百会,使局部皮肤发红以治疗毒蛇咬伤的记载,这是贴敷疗法的较早雏形。此外,三伏贴也是古代天灸之一,而天灸疗法最早记载于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天灸疗法开始应用于临床始见于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即用旱莲草外敷治疟。

明清时期三伏穴位贴敷疗法有了新发展,清初名医张璐的《张氏医通》详细记载了采用白芥子散贴敷背部腧穴防治肺系疾患的方法,这也是现在盛行的三伏贴防治肺系疾病的理论源流。《张氏医通》记载的白芥子散是采用白芥子、细辛、 延胡索、甘遂共为末,加入麝香,用姜汁来调敷肺俞、膏肓、 百劳等穴治疗冷哮等。现在的三伏贴也主要运用于对肺系疾病的防治,并且对一些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有很好的临床疗效。白芥子、细辛、 延胡索、甘遂、麝香、姜汁,这就是三伏贴的基本方,可以根据不同目的加减。

“三伏贴核心机理”

三伏贴的核心机理就是“发泡”,皮肤因为白芥子、姜汁的刺激作用而发泡,产生无菌性炎症,其余的细辛、延胡索、甘遂等是来止痛与控制炎症免疫反应的,不发泡的三伏贴,达不到很好的治疗肺系疾病的目的,但起泡这个事容易有医患矛盾,所以现在很多三伏贴就改良后不发泡了,这种怎么说呢,也会有点效,为了美观舒适,介于发泡与不发泡之间也可以,要真是为了治疗疾病还是要发泡才会有好的疗效。那点药也没必要谈透皮吸收的事,不谈直肠给药,人体透皮吸收最好的位置就是“神阙”,也就是肚脐,贴脐的疗效很好,位置又方便,尤其是小儿疾病。

“发泡”这个事,核心就是激活人体免疫,也属于长时间刺激了穴位,调节了里面的脏腑功能,和艾灸中的“瘢痕灸”很类似,再往深处讲的话就不得不提一下“移毒疗法”了,移毒疗法最早是源于道家的外丹,现在移毒疗法是民间中医治疗疑难病的一种独特疗法,独到之处是通过丹药作用将人体的疔疮恶毒或离重要脏器较近的痈疮毒气通过经络转移到皮肉较远的次要部位发作,以便泻毒排毒,对于治疗一些肿瘤大病有其独到之处。而“发泡”也具有一定移毒功能,怎么理解,各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三伏贴—肺系疾病”

为什么治疗鼻炎、咳嗽、哮喘等肺系疾病效果比较好呢,《灵枢·五癃津液别》曰“天暑衣厚则腠理开”,《素问·疟论》曰“若腠理疏松则汗孔多开”,说明在三伏天时节,人体腠理疏松,汗孔打开,全身经络亦最为通畅,阳气旺盛趋表,也是免疫系统最活跃的时间,这也是“冬病夏治”的理论基础,冬天因为阳气弱,免疫不紊而出现的各种哮喘、咳嗽的加重,夏天就可以借这个时间,把人体里面的深藏寒湿邪气、疾病宿根,给你散出来,从表解决掉。而肺合皮毛,三伏贴的刺激很表浅,作用于肺的外应皮毛上,因而对于肺病疗效最好,那其他病能不能贴,也能,关键就是要选对穴位发泡。

“天人相应—贴敷时间”三伏天是根据古代历法推算而来,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头伏第一天,10天为一伏,天干有10个,中伏第一天也为庚日,依此类推,三伏第一天同样是庚日。古人认为,阳干之庚为肺金,中医学认为肺属金,庚日贴敷可补肺气。由于每伏的第二天为辛日,辛也属金,但辛为阴干,所以这一天也可贴敷,但补肺气效果较庚日稍差。因此,贴敷一般选择在每伏的第一、二天是为了与天时相应,那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今年的三伏贴贴敷时间,按古法最佳时间就是第一天的庚日。

前伏:7.5—7.14    庚午日(可不贴)

初伏:7.15—7.24  庚辰日中伏:7.25—8.3    庚寅日

中伏:8.4—8.13    庚子日

末伏:8.14—8.23  庚戌日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