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黄褐斑的前世今生

陈勇健医生 发布于2024-08-29 17:09 阅读量23

本文转载自https://mp.weixin.qq.com/s/8S6FzBDNgSvIYBeNEIYChg


什么叫黄褐斑?

    黄褐斑,也就是日常人们说说的“肝斑”,中医上又称为“黧黑斑”“黑皯”“面尘”等。它是一种慢性、获得性面部色素增加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对称分布于面颊、前额及下颌深浅不一、边界不清的淡褐色或深褐色斑片,易复发,难治愈。黄褐斑一般是局限性对称分布,边界不清。主要好发于女性,尤其是怀孕及绝经期的妇女,同时在临床上也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20多岁的女性开始出现原因不明的黄褐斑。

Part 1

发病原因

    中医认为,黄褐斑的发生主要与“肝脾肾”有关,以气血不能上荣于头面为主要病因,或脾气不足,气血不能润泽肌肤;或因忧思抑郁,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冲任不调,肤失濡养而发;也可因肾阴亏损或肾阳不足,以致血虚不荣而成。

    此外,日晒、性激素水平的变化、遗传易感性、内分泌紊乱以及随着现在社会环境及生活作息的变化,精神情志、睡眠障碍、劣质化妆品、烹饪等热辐射接触、以及甲状腺疾病、肝脏疾病、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等也可加重或诱发黄褐斑的产生。


Part 2

中医治疗

    中医对黄褐斑的总的治疗法则,主要为疏肝、健脾、补肾、理气、活血、化瘀。内外合治、标本兼治。

    *肝郁气滞证:面部皮肤多呈青褐色,皮损呈蝶形分布于两颊,烦躁易怒或抑郁,月经不调,舌质红,脉弦。治宜疏肝解郁,调理气血。汤剂以逍遥散加减,常用中成药有逍遥丸、加味逍遥丸、舒肝散、柴胡疏肝散等。

    *气滞血瘀证:面部皮肤多呈黄褐色,急躁易怒,胸胁胀痛,舌质暗,苔薄白,脉沉细。治宜疏肝理气,化瘀通络。汤剂以桃红四物汤加减,常用中成药有血府逐瘀口服液等。

   *脾虚湿阻证:面部皮肤多呈淡褐色或灰褐色斑,皮损多分布于口周,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脘腹胀满,舌淡,苔薄微腻,脉濡细缓。治宜健脾理气,祛湿通络。汤剂以参苓白术散加减,常用中成药有参苓白术散。

    *肝肾阴虚证:面部皮肤多呈黑褐色,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眼涩,月经不调,五心烦热,舌淡红少苔,脉沉细。治宜补益肝肾。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常用中成药有六味地黄丸。


Part 3

外治疗法

    1.穴位埋线:穴位埋线疗法是一种综合效应的穴位刺激疗法,集穴位封闭、针刺、放血、留针、组织疗法等多种效应综合作用于人体的复合性治法,具备协调脏腑、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虚泻实、扶正祛邪、平衡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副作用小,安全微创,疗效确切,有“健脾益气、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气血”的作用。

    2.针灸治疗:针灸治疗辨证取穴足太阴、阳明经血为主。肝郁者可选用太冲穴,脾虚者常选用三阴交、血海,肾虚可针刺太溪,此外,还可在黄褐斑皮损位置选用细针围刺。

    3.中药面膜:中药面膜具有活血化瘀、祛斑美白、养颜美肌之效。如七子白散、玉肌散等。

Part 4

日常护理

    1.防晒。外出时应做好防晒,可以通过涂抹防晒霜、打伞戴帽子、穿防晒衣等进行防晒;建议使用SPF30-50,PA大于+++的防晒霜,并在出门前20-30分钟涂抹,每2-3小时补涂一次。

    2.保持心情的舒畅愉悦,不要思虑过重,失眠焦虑。

    3.避免熬夜,保证一天6-8小时的睡眠,尽量23点前睡觉,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作息。

    4.宜少食油腻、辛辣等刺激性强的食物,尽量保持清淡饮食,以水果蔬菜为主。


    5.合理选择化妆品。现在市面上化妆品泛滥,良莠不齐,建议不要频繁更换化妆品。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