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的女性可能感染过HPV,做好这3点,远离宫颈癌!

熊友仙医生 发布于2024-04-12 11:00 阅读量1259

本文由熊友仙原创




1

身体这些地方长小疙瘩

可能是感染了HPV


全身都长,主要长在手部的,这是常疣。多为黄豆大小,表面粗糙、质地坚硬。

长在眼睑、颈部、腋下的,叫做丝状疣。呈丝状或细长状,顶端有角质,看起来像个倒着的小钉子。

长在脚底叫做跖疣。多为淡黄或褐黄色的扁平丘疹,表面粗糙,边界清晰。

常见于脸上、手背或前臂的,叫做扁平疣。抓挠后可呈串珠样排列,数目多且密集。

长在生殖部位及肛门周围就是尖锐湿疣。俗称“菜花”,为菜花状的丘疹,伴有疼痛、瘙痒。

大家在洗澡的时候,不妨摸一摸,看看身体各个部位有没有冒出肉疙瘩,但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用手去抠。


2

小疙瘩千万别乱抠

越抠越严重

1、容易引起细菌感染

抠掉的只是表面的凸起,并没有解决HPV感染这一根本问题,疙瘩可能会再次长出来,并且还容易引起细菌感染。

2、容易越抠越多

部分疣具有传染性,手抓挠时可能会把病毒带到别的部位,长出新的疣,甚至还会传染给他人。



身上不同部位长疣,也指向着不同的病毒亚型感染。其中常见的寻常疣、丝状疣、跖疣主要与 HPV1型和2型有关,扁平疣多由 HPV3型感染引起,而尖锐湿疣则是由HPV6型和11型引起的。



此外,还有HPV40、42、43、44、55、61、81、83等十余种类型,这些都属于低危型 HPV,容易通过接触皮肤传播,可能导致皮肤感染长出普通疣类,但一般不会致癌。


而我们真正要警惕的是导致宫颈癌的高危型HPV。如HPV16、18、26、31、33、45、52、58等高危型别,感染后一旦不及时处理,则会引发各部位癌症。


3

身体出现2个现象

可能是宫颈癌前兆



1、阴道出血:同房后出血、不规则出血

2、白带异常:量变多、气味腥臭、颜色像淘米水


此外,腰部疼痛、尿频尿急、月经不调这些身体的小变化,也可能是宫颈癌发出的危险信号。

除了宫颈癌,持续的高危型HPV感染还可能导致肛门癌、阴茎癌、口咽癌等疾病。


4

这类人群更容易感染HPV


根据调查发现,我国女性HPV感染率按年龄呈“双峰”分布,第一个高峰在17岁—24岁,第二个高峰在40岁—44岁。尤其是年龄偏大的女性,随年龄的增加免疫功能也会下降,从而更容易发生持续感染。

大多数人感染HPV后会采取激光、冷冻、手术切除等方法去除疣体,但这类方法往往治标不治本。



中医认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也就是说,不管是细菌也好,病毒也罢,其感染的大多原因都是因为“邪”入体,“邪”分为湿邪与热邪,相结合就是湿热,而湿热的环境最容易滋生细菌,同样身体有湿热的女人就容易招惹HPV。所以在中医理论中,HPV感染其实是一种湿邪下注的现象。



针对这一病机,中医可通过口服中药汤剂、中药外洗方、艾灸、针灸等多种疗法清热利湿、解毒祛瘀从根源上阻断高危型HPV的持续性感染,防止宫颈癌变的同时,提高自身正气,增强机体免疫力功能,防止病毒入侵。


这里分享一个中医治疗HPV感染的经验方,名为益气化湿解毒汤


【组成】:贯众、白术、生黄芪、黄柏、当归、砂仁、土茯苓、龙胆草。


【功效】: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利湿止带。


方中贯众凉血止血,白术健脾益气,生黄芪利水消肿、脱毒生肌,黄柏清热利湿,当归调气活血,砂仁温脾开胃、理气化湿,土茯苓清热解毒、利尿,龙胆草清泻肝胆湿热。


此方经过多年临床中使用,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HPV转阴率,缓解患者相关临床症状。

(此方为基础方,需根据个人具体病情加减用药,不可盲目使用。)


5

三级预防,让女性远离宫颈癌



1、接种HPV预防性疫苗,同时注意生殖道健康与卫生。

2、定期筛查。宫颈筛查能够检测出90%以上的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25~64岁女性每5年进行一次的HPV检测,或每3年做一次宫颈癌TCT检查。尽早发现癌前病变并及时处理,阻断其发展为宫颈癌。

3、对于已经确诊的宫颈癌患者,需及早就医,遵从医嘱,根据个体情况,采用相应的治疗手段。


6

关于HPV的3个真相


1.打了HPV疫苗就不会得宫颈癌了吗?

当然不是。

市面上的二价、四价、九价疫苗都只能预防部分HPV亚型,不能预防所有类型HPV。


2.感染HPV后再接种疫苗就没用了?

不一定。

HPV疫苗可预防多种HPV亚型病毒,即使感染了一个HPV型别,疫苗还可以预防该疫苗覆盖的其他HPV型别感染导致的病变。


3.只有发生性行为,才会感染HPV?

并不是。

性行为不是感染 HPV的唯一途径,HPV还可通过母婴传播以及直接接触传播,如皮肤黏膜接触。所以即使没有发生性行为或只有一个性伴侣,也有可能感染上 HPV。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