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零开始,认识腹股沟疝治疗的前世今生。
腹股沟疝是什么?
"疝"、"疝气"一词源自拉丁语“hernia”和更早的希腊语“hernios”,意为“破裂、脱垂”。我们把“疝”字里的“山”转90度,是不是也显示了“凸起”呢?
所以,“疝”虽然表现为“肿物”,但并不是长了肿瘤,真正的病因在腹壁(腹股沟区)出现了缺损(坑),腹腔里小肠等器官落入了缺损(掉坑),就形成了在体表可感知的肿物。
这就是腹股沟疝,一个历史悠久的“不速之客”。
小肠多次进入缺损(掉坑掉多了),也必然付出代价;且成人的腹壁/腹股沟缺损不能自愈,只能通过手术修补。所以只要确诊,治愈方案也很清晰:手术修补。
--古埃及时期:人们用疝气带来“打包”这个“鼓包”,就像我们现在用胶带封箱子一样。
--16世纪:意大利解剖学家Gabriele Fallopio尝试了一种现在看来有点“硬核”的手术方法,包括广泛切除疝囊及其内容物,并用“金线”缝合组织。这种手术疗效不佳,副损伤巨大,死亡率高。
--19世纪:Edoardo Bassini在1887年提出了Bassini的手术。这是里程碑式的手术,它不仅治愈了腹股沟疝,且复发率低于10%!
--20世纪:无张力修补手术兴起,补片修补代替了自体组织强行缝合。其中最著名的是1984年由Irvin Lichtenstein提出的Lichtenstein(李金斯坦)手术。不仅降低了术后疼痛,还将腹股沟疝的复发率降低到约2%!
--20世纪末:1992年后,腹腔镜微创TAPP和TEP手术的诞生,让创伤更小、疼痛更轻、恢复更快!
--每年全球有超过2000万例腹股沟疝修补手术,中国就有200万例!
--Lichtenstein和腹腔镜TEP/TAPP手术是主流,e-TEP在困难病例中表现突出。
现代腹股沟疝手术,就像一趟快速列车,安全高效地跨越“大山”,将乘客送达健康的终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