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简称GERD,定义为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或咽喉、肺、口腔,导致的一系列症状或并发症的疾病。
可以理解为:胃内容物(多数情况下是胃酸)就像一位旅客,经历了逆向的旅行,在旅途中,损害了行经地的原生态,产生的症状(胸骨后烧灼等)和并发症(食管炎等)。这个旅行的起点在胃,终点由近及远,分别是:食管、咽喉、肺、口腔。
所以,胃食管反流病(GERD)最典型的症状是胸骨后烧灼感和反流,其他不典型的症状还包括:胸痛、刺激性咳嗽、反流性口腔疾病等等。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很常见的疾病,在欧美人群中患病率约20%,亚太地区(以中、日、韩为代表)人群患病率7.3%~13.1%,但在肥胖、吸烟、学习工作压力等社会因素影响下,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也就是在亚太和欧美地区,平均每5-10个人就有1人患病。
长期以来,因为食管动力和反流监测尚不普及,大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治疗策略单一,依赖长期服药控制症状。初始治疗失败后,生活治疗明显下降。本文拟简述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原因和综合治疗策略,帮助患者理解疾病的本质和治疗方案的底层逻辑。通过医患双方协同努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胃食管反流的发生机制,至少包括下面4点:
1.压力失衡:腹腔内压力过高,可伴随食管上段压力过低和全食管低动力状态。腹腔压力过高常常是初始诱因,导致腹腔压力过高的常见因素有:肥胖,腹水等。
2.抗反流结构受损:
抗反流结构受损的内镜表现
3.胃酸的存在:这属于胃的正常生理功能。
4.内脏高敏感(Viseral Hypersensitivity ):本质是内脏感觉异常。指无实质性病理酸反流情况下,自我感知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症状可以和反流事件相关。常在焦虑和抑郁的背景下发生。
针对上述发病机制的干预措施,包括:
1.针对腹内压过高的措施:减肥、戒烟、抬高床头、左侧卧位等生活方式的改善。
2.针对抗反流结构受损的措施:抗反流手术。
3.针对胃酸: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PPI/P-CAB)。
4.针对内脏高敏感的措施:抗焦虑和抑郁治疗。
治疗原则:
1.调整生活方式是基础,应包含在所有治疗方案中。
2.药物治疗是一线疗法,药物首选PPI或P-CAB,但需注意长期药物抑酸治疗的潜在不良反应和药物间相互作用。
3.抗反流手术疗效明确且持久,手术后可以免除服药或者药物减量。但手术前建议通过多参数模型预测疗效。
4.如有焦虑和抑郁等导致内脏高敏感的因素,必须同时治疗。
总结:胃食管反流病很常见,综合治疗总体疗效良好。对一位具体的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发病机制可能只有上述的1个,也可能多个并存。所以必须结合症状、客观检查结果、基础和药物治疗的效果,确认具体的发病机制,进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基础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精神治疗)。
(图片来源于参考文献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