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岁的王大爷(化名)近1年反复便血,自以为是痔疮引起,抽空到外院查肠镜竟发现了“直肠腺癌”,随后到我科就诊。
经过术前评估,王大爷病情存在几大难点:一是肿瘤位置低,距肛缘5cm,而且病人偏胖(BMI 27.1),增加了保肛难度;二是王大爷一直不知自己患有糖尿病,入院血糖波动于13.8-22.5mmol/L,糖化血红蛋白 9.0%。最终,为王大爷实施“单孔+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回肠袢式造瘘术”,术程顺利,王大爷已康复出院。
手术切除仍是目前治疗直肠癌的主要有效手段。术后吻合口愈合不良易引发吻合口漏是困扰外科医生的难题,尤其是低位直肠癌和伴糖尿病、营养状态差、术前接受新辅助治疗等。对此,预防性造口是降低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及再手术率的措施之一,术后3-6个月还纳造口,提高了保肛手术的安全性。
知多D:
低位直肠癌与肛管括约肌接近,加之骨盆呈“漏斗状”,手术会面临操作空间越来越小的情况,如何保留肛门及其功能,是治疗的一大难题。随着“保器官、保功能”理念更新与手术技能提升,肿瘤多学科联合会诊(MDT)与综合治疗的规范应用,让更多的直肠癌病人得到了保肛机会。
温馨提示:若觉得文章有帮助,就关注甄医生吧,将动态推送最新科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