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黎医生的故事

黎颖莉医生 发布于2022-02-24 05:43 阅读量1053

本文由黎颖莉原创

       我和黎颖莉医生相识相知21年,组成小家庭15周年。虽然专业不同,但能在工作上探索共通之处,在生活中灵感碰撞,在价值观上保持一致。

      我常说核电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核安全工作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黎医生会“反驳”我说,她们的病人才是真正复杂的有机整体。她告诉我眼科80%的疾病是由身体其他疾病引起的,并和我分享《整合眼科学》,还和我一起聊现代临床医学专科化的弊端和局限性。

      我们常会无意间迸发一些有意思的话题。有一次,我看到小朋友念书摇头晃脑,联想起古人读书的样子,觉得是因为古文讲究韵律,诵读时摇头晃脑可以增强节奏感以便记忆。但黎医生不这么认为,她想了想觉得这可能是一种人体本能的保护机制,一方面摇头晃脑使得人体和书籍之间保持相对运动,避免了平面固视,可以缓解视疲劳,不容易得近视;另一方面摇头晃脑还改善了颈椎,这些都有利于坚持更长时间的学习。

       还有一次,我不经意的一句话,给她的学术研究带来了一个灵感。那是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后,我赶时髦地说了说核安全监管要有系统思维。黎医生不紧不慢地从书架上翻出《系统医学原理》,摆出稳态偏移的数学表达式S=b/[1-(k+a)],和我一起深入探讨起来。(其中S是稳态的偏移(可以理解为生病的程度),b为外在的病因(外因);k为稳态系数,a是对调整功能的扰动(内因),1-(k+a)是病人维稳能力的强弱(抵抗力))。待弄明白之后,她便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尝试用数学模型来解释泪膜稳态为导向的干眼临床诊疗思维,并且还在全国眼科学术年会上做了发表。

       我一直欣赏中广核集团的核心价值观“一次把事情做好”。黎医生说临床上也一样,要“把每一次手术都当做第一次手术”。黎医生的专业方向是角膜与眼表疾病,做得比较多的是角膜激光屈光手术。黎医生对待每一台手术都如履薄冰、慎之又慎,也让我对自己从事的核安全工作更加敬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黎医生入选了2020年度“岭南名医”。她说,取得的小成绩不仅是自己拼命努力的结果,更归功于我们这个家,这个虽然普通但是充满了理解、充满了爱的家。


image.png

专家简介:黎颖莉,日本大阪大学医学博士、博士后,副主任医师,眼科硕士生导师、IMPH留学研究生导师,国家卫健委中日笹川医学项目研究员。岭南名医录上榜眼科专家,深圳市眼病诊治质控中心专家,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深圳市首批卫生健康菁英人才(学科骨干培养对象),中国医师协会眼科青年后备人才。从事眼科临床、保健、教学及科研工作十多年,领衔创建了我市首个省级干眼示范指导中心,作为学组委员和起草小组成员参与制定我国眼科疾病专家共识诊疗规范6部,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广东省自然基金和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临床研究项目各1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完成日本学术振兴会基盘研究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基金和深圳市科技研发资金项目各1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实用新型授权2项,主编眼科专著1部、青少年近视防控科普读本1册,发表SCI及中文核心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眼科TOP期刊IOVS发表论文3篇。

擅长角膜屈光手术、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眼部整形手术,以及各种眼科激光治疗和干眼个体化综合诊疗。现任中国医师协会眼表与干眼学组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眼科专委会青年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广东省视光学会接触镜专委会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视觉健康分会委员,深圳市医学会眼科专委会委员兼角膜组秘书,深圳市视光学会理事、Vision Performance and Metaverse 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免疫与视觉专委会委员、视光教育专委会委员,国际角膜塑形协会亚洲分会会员等。《眼科新进展》《中国组织工程研究》等双核心期刊审稿人,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专家,深圳市卫生健康外语人才库专家,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审评专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审评专家,广东省高层次人才评审专家库专家,教育部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库专家。


参考出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