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脱离的防治

黎颖莉医生 发布于2022-02-24 03:45 阅读量1068

本文转载自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眼科

视网膜脱离是一种较常见的严重的致盲性眼病,它是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的分离。视网膜是眼球壁最内层的一层薄膜,正因为有它,我们才能“看见”五彩缤纷的世界万物。

视网膜脱离的病因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种。原发性就是指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在有视网膜裂孔形成的基础上发生。其发病的原因与年龄、遗传、高度近视、玻璃体液化等有密切的关系;继发性视网膜脱离则多由外伤、眼内组织局部严重发炎、肿瘤、增值性视网膜病变等引起。

易患因素

视网膜脱离与许多因素有关,有些因素极易导致视网膜脱离,因而被称为易患因素。

主要有:

1.近视眼:近视眼易于产生玻璃体变性及后脱离。视网膜病变如格子样变性、铺路石样变性等更可能在近视眼中见到。近视眼周边视网膜的脆弱性,加上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引,很容易引发裂孔导致视网膜脱离。

2.无晶体眼:白内障手术伴有玻璃体并发症的人特别容易发生视网膜脱离。发生在白内障囊内摘除手术后者可能与填补原晶体空间的玻璃体运动有关。玻璃体腔的增大,增加了玻璃体摆动的空间,使其对视网膜的牵引力增强。术中玻璃体的丢失加剧了这种作用。特备是有玻璃体嵌顿时,则改变了玻璃体后脱离的自然状况,从而诱发玻璃体对无晶体眼视网膜的牵拉效应。

3.年龄:老年人大多有玻璃体变性。液化,并伴有各种视网膜变性,因而容易发生视网膜脱离。

4.视网膜变性:有些视网膜变性,如格子样变性、双样变性、铺路石样变性,特别容易形成视网膜裂孔。这是因为变性降低了视网膜的粘着力,牵引力降低。

5.外伤:在眼球挫伤时,撞击运动的瞬间可使眼球暂时变形,尽管眼球壁能顺应外力,但玻璃体的基底部容易发生与球壁分离,而产生视网膜锯齿缘离断。穿孔性外伤则可直接造成视网膜脱离,而后期玻璃体增殖也可导致牵引性视网膜脱离。

临床表现

(1)视网膜脱离发病前患者常感到眼前有飞蚊状黑影和闪光感,或似有云雾遮挡,飞蚊与闪光是玻璃体后脱离的症状。一旦发生脱离时视力突然下降。

(2)在脱离的视网膜对侧的视野有缺损,并逐渐扩大。

(3)眼底检查:可见脱离的视网膜失去正常的红色反光而呈现灰白色或青灰色隆起,宛如山岗起伏,并有轻微震颤,表面有暗红色的血管爬行,隆起度高且范围广者可遮盖视乳头,严重者呈漏斗状完全脱离。在原发性视网膜脱离中90%以上的病例可发现裂孔。眼底检查要注意玻璃体有无浑浊、增生及后脱离等。在合并有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病例中,视网膜表面还可见增生条索。

(4)早期脱离面积不大时,眼压正常或稍偏低,以后随脱离范围的扩大而眼压下降。

(5)如查不到裂孔,形态又不像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可做荧光造影检查。

 治疗方法

原发性视网膜脱离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可根据裂孔的大小、视网膜脱离的范围、部位及玻璃体情况等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手术原则为封闭裂孔和使脱离的视网膜复位。手术的方式主要有:巩膜外加压术,巩膜缩短术、巩膜外环扎术、玻璃体腔注气术以及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复位和眼内激光光凝及眼内硅油填充术等。但是手术治疗并非病因治疗,而是一种对症治疗。因此在手术治愈后仍须采用抗组织衰退及改善脉络膜、视网膜微循环的药物治疗,以防止视网膜和玻璃体变性的继续发展。

预防方法



专家简介:黎颖莉,日本大阪大学医学博士、博士后,副主任医师,眼科硕士生导师、IMPH留学研究生导师,国家卫健委中日笹川医学项目研究员。岭南名医录上榜眼科专家,深圳市眼病诊治质控中心专家,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深圳市首批卫生健康菁英人才(学科骨干培养对象),中国医师协会眼科青年后备人才。从事眼科临床、保健、教学及科研工作十多年,领衔创建了我市首个省级干眼示范指导中心,作为学组委员和起草小组成员参与制定我国眼科疾病专家共识诊疗规范6部,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广东省自然基金和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临床研究项目各1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完成日本学术振兴会基盘研究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基金和深圳市科技研发资金项目各1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实用新型授权2项,主编眼科专著1部、青少年近视防控科普读本1册,发表SCI及中文核心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眼科TOP期刊IOVS发表论文3篇。

擅长角膜屈光手术、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眼部整形手术,以及各种眼科激光治疗和干眼个体化综合诊疗。现任中国医师协会眼表与干眼学组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眼科专委会青年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广东省视光学会接触镜专委会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视觉健康分会委员,深圳市医学会眼科专委会委员兼角膜组秘书,深圳市视光学会理事、Vision Performance and Metaverse 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免疫与视觉专委会委员、视光教育专委会委员,国际角膜塑形协会亚洲分会会员等。《眼科新进展》《中国组织工程研究》等双核心期刊审稿人,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专家,深圳市卫生健康外语人才库专家,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审评专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审评专家,广东省高层次人才评审专家库专家,教育部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库专家。


参考出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