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沟炎的“前世今生”:细菌、真菌还是嵌甲?

张丽波医生 发布于2025-07-15 16:20 阅读量15

本文由张丽波原创

剪指甲时一阵刺痛

脚趾一碰鞋子就钻心地疼

指甲边缘又红又肿甚至冒脓

——这很可能就是恼人的甲沟炎在作祟

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毛病

却让人寸步难行



它的幕后推手究竟是谁?是细菌偷袭、真菌潜伏,还是指甲“长歪了”(嵌甲)?


甲沟,是指(趾)甲板与周围皮肤交界处形成的细小沟槽。这里空间狭窄,皮肤娇嫩,容易藏污纳垢,加上日常摩擦、挤压或微小损伤,成了炎症爆发的“火药桶”。

三大元凶,各显神通

甲沟炎的发生,通常逃不过这三位“主角”:

急性甲沟炎:

主谋: 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常见。

作案: 当修剪指甲过短、撕倒刺、微小刺伤或频繁湿手破坏甲沟皮肤屏障时,细菌趁虚而入。

特征: 起病急!数小时到几天内,甲沟剧烈红、肿、热、痛,甚至流脓。常见于手指,尤其有咬指甲习惯或常接触水的人。

慢性甲沟炎:

主谋: 念珠菌(尤其是白色念珠菌)是常客。

作案: 长期潮湿环境(如汗脚、不透气鞋袜、常湿手)是真菌温床。糖尿病、免疫力低下者风险更高。

特征: 起病慢,病程长(>6周)。红肿痛较轻,但甲沟皮肤发红、肿胀、发亮、护皮消失,可有少量渗出。常伴指甲浑浊、增厚。易反复。

嵌甲:

主谋: 指甲本身“长歪了”,嵌入甲旁肉里。

作案: 指甲修剪过短过深(尤其两侧剪成圆弧形)、穿尖头鞋挤压、外伤导致指甲变形。

特征: 持续疼痛、红肿,受压(如穿鞋)时剧痛。甲缘常长出柔软易出血的红色“小肉团”(肉芽组织)。是脚趾甲沟炎最常见原因,极易复发和继发感染。


元凶联手,雪上加霜

现实中,这三位往往“狼狈为奸”:

嵌甲造成的破损,给细菌或真菌打开入侵大门。

长期的细菌感染或炎症,反过来可能导致指甲生长异常,加重嵌甲。

潮湿环境利于真菌滋生,也软化皮肤使其更易被嵌甲损伤或细菌侵袭。

因此,临床常见嵌甲+细菌感染或潮湿+真菌感染+继发细菌感染的混合模式。找准主因是关键!



如何缉凶?

医生诊断靠“三件套”:

问: 疼痛特点?修剪习惯?穿鞋?职业?病史?

看+摸: 检查红肿、脓液、肉芽、指甲形态。

查(必要时): 取脓液查细菌,刮皮屑查真菌,或测血糖(尤其脚部反复感染时)。

平息战火:对因下药是王道

细菌性(急性):

轻症:温盐水泡、外涂抗生素药膏。

脓肿:必须就医切开引流,并口服抗生素。

真菌性(慢性):

核心:保持干燥! 穿透气鞋袜,少湿手。

外涂抗真菌药膏,坚持数周至数月。

顽固者需口服抗真菌药。

嵌甲性:

轻度:正确平直修剪指甲(留出白边),穿宽松鞋,用棉球/矫正器分离指甲与肉。

中重度/反复发作:手术是根治良方。常用方法包括切除嵌入的指甲边缘及部分甲床,或用化学/激光/手术方法破坏导致嵌入生长的部分甲母质,让那侧指甲永久变窄。合并感染需同步抗感染。



防胜于治:守护甲沟健康

正确剪甲: 平直修剪(趾甲尤其重要),前端留白1-2毫米,两侧勿剪过深成圆弧!倒刺用指甲剪齐根剪掉,别撕!

合脚鞋袜: 选宽松鞋头、透气材质,少穿尖头鞋、高跟鞋。

保持干爽: 手脚勤擦干,尤其趾缝。湿手作业戴手套。

避免受伤: 保护指(趾)甲免受撞击挤压。

控好血糖: 糖尿病患者需特别注意。

及时处理: 微小红肿破损,早消毒、保清洁干燥。


指甲旁的疼痛警报,背后是细菌、真菌和嵌甲上演的复杂剧情。了解它们的“作案”特点,才能精准打击,终结痛苦。记住,甲沟炎别硬扛,更别乱剪乱挤!及时就医,明确“真凶”,科学应对,同时养成护甲好习惯,让指尖重获自由与舒适!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