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特应性皮炎(AD)患者而言
夜晚本应是休息的时间
却常因剧烈瘙痒陷入
“越痒越抓、越抓越痒”的噩梦
研究发现,75%的AD患者
夜间瘙痒加重,甚至因此失眠、焦虑
这种“痒-抓”恶性循环
不仅加剧皮肤损伤,还可能诱发感染
本文从机制解析到实用技巧,教你科学应对夜间瘙痒,重获安宁睡眠。
一、为什么夜间瘙痒更严重?
体温波动:入睡后体温自然下降,皮肤水分蒸发加快,干燥加重瘙痒。
皮质醇低谷:夜间人体抗炎激素(皮质醇)分泌减少,炎症反应增强。
神经敏感化:瘙痒相关神经纤维(C纤维)在夜间更活跃,轻微刺激即可触发痒感。
注意力集中:白天外界干扰分散对瘙痒的感知,夜间注意力集中于身体感受。
二、5招科学止痒,终结恶性循环
第1招:睡前“降温+保湿”黄金组合
物理降温:睡前用冷毛巾敷瘙痒部位5分钟(避免冰袋直接接触皮肤),降低神经敏感度。
强化保湿:洗澡后3分钟内全身涂抹含神经酰胺、胆固醇的保湿霜(如丝塔芙、CeraVe),重点加强肘窝、腘窝等易干裂区域。
注意:避免含酒精、香精的护肤品,以免刺激皮肤。
第2招:药物干预,精准“灭火”
短期控制:睡前1小时在红斑、丘疹处薄涂弱效激素药膏(如0.1%氢化可的松),连用不超过2周。
长效抗炎:非激素类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他克莫司软膏)可用于面部、颈部,减少皮肤萎缩风险。
口服辅助:第二代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可缓解夜间瘙痒,但需遵医嘱避免嗜睡副作用。
第3招:阻断无意识抓挠
物理防护:睡前戴上纯棉手套,修剪指甲至平滑,防止抓破皮肤。
替代行为:瘙痒发作时用指腹轻拍或按压患处,代替抓挠。
第4招:优化睡眠环境
温度湿度:保持卧室温度18~22℃,湿度50%~60%(使用加湿器或放一盆水)。
床品选择:使用防螨虫的纯棉被套、枕套,每周用60℃热水清洗。
衣物宽松:穿无接缝、无标签的纯棉睡衣,减少摩擦刺激。
第5招:心理调适,切断“焦虑-瘙痒”链条
正念冥想:睡前进行10分钟呼吸训练,专注腹部起伏,缓解紧张情绪。
认知行为疗法(CBT):通过记录“瘙痒日记”,识别压力诱因并调整应对方式。
夜间瘙痒并非无解难题,科学管理能显著改善症状。关键在于早期干预+长期维稳:白天坚持保湿修复屏障,夜间针对性控制炎症和抓挠行为。
记住,每一次忍住抓挠的冲动,都是在为皮肤争取愈合的时间。与医生密切配合,找到适合自己的止痒方案,终将迎来安眠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