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荨麻疹(俗称“风团”)
是儿童皮肤科的常见问题
表现为皮肤突发红色
或苍白色风团,伴随剧烈瘙痒
许多家长发现孩子反复起疹时
常常陷入困惑:
“这是过敏吗?还是感冒引起的?”
实际上,儿童荨麻疹的诱因复杂
感染和过敏都可能“背锅”
本文将解析儿童荨麻疹的常见诱因、如何区分感染与过敏,提供应对建议。
一、儿童荨麻疹的典型表现
皮肤症状:突发的红色或苍白色风团,大小不一,边界清晰,可融合成片,通常在24小时内自行消退,但可能反复发作。
伴随症状:瘙痒剧烈,部分儿童可能出现血管性水肿(如眼睑、嘴唇肿胀),极少数伴随发热、腹痛或呼吸困难(需紧急就医)。
二、儿童荨麻疹的常见诱因:感染与过敏的“较量”
1. 感染:病毒、细菌都可能诱发
病毒性感染:
感冒、流感、手足口病、疱疹病毒等感染期间或恢复期,病毒可能激活免疫系统,导致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引发荨麻疹。
特点:荨麻疹常与发热、咳嗽、流涕等感染症状同时出现,感染控制后风团逐渐消退。
细菌性感染:
链球菌感染(如扁桃体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也可能诱发荨麻疹。
2. 过敏: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
食物过敏:
牛奶、鸡蛋、海鲜、坚果等是儿童常见过敏原,摄入后数分钟至2小时内可能引发急性荨麻疹。
注意:食物过敏常伴随其他症状,如口唇肿胀、呕吐、腹泻等。
环境过敏原:
尘螨、花粉、动物皮屑等吸入性过敏原,或蚊虫叮咬、接触某些植物(如荨麻)也可能诱发。
药物过敏:
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解热镇痛药(如布洛芬)等需警惕。
3. 其他诱因
物理刺激:寒冷、日晒、摩擦(如书包带压迫)。
免疫紊乱:少数慢性荨麻疹与自身免疫反应相关。
三、如何初步判断是感染还是过敏?
注意:部分儿童可能同时存在感染和过敏因素(如感染期间免疫紊乱,加重过敏反应)。
四、家长该如何应对?
1. 急性发作期处理
轻度瘙痒:冷敷患处(避免冰块直接接触皮肤),剪短指甲防止抓破。
药物缓解: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第二代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儿童需按体重调整剂量。
紧急情况:若出现呼吸困难、面色苍白、意识模糊,立即就医(可能为严重过敏反应)!
2. 寻找诱因的实用方法
记录“风团日记”:记录发作时间、部位、当天饮食、活动、接触物品及是否生病。
针对性检查:
怀疑感染:血常规、C反应蛋白、病原体检测(如咽拭子)。
怀疑过敏: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建议发作期后2-4周进行)。
3. 预防复发建议
感染预防:注意手卫生,接种流感疫苗等。
过敏管理:明确过敏原后严格回避,尘螨过敏者勤换床单、使用防螨罩。
增强体质: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改善免疫力。
五、需要警惕的特殊情况
慢性荨麻疹:风团反复发作超过6周,需排查甲状腺疾病、自身免疫病等潜在病因。
人工荨麻疹(皮肤划痕症):指甲划皮肤后隆起红线,通常与物理刺激或免疫异常相关。
儿童荨麻疹的诱因中,感染和过敏常交织存在,家长无需过度恐慌,但需密切观察伴随症状,及时记录并提供给医生参考。绝大多数急性荨麻疹可通过抗组胺药控制,关键在于找到并规避诱因。若反复发作或伴随其他异常症状,务必到儿科或皮肤科专科就诊,避免盲目使用“偏方”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