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多小伙伴们
都喜欢选择去野外游玩、避暑
但是蚊虫咬伤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加
别小看这些“小家伙”
不仅会让你受皮肉之苦
严重还会危及到生命
1、“烦人精”蚊子
生活中我们常见的蚊子分为三类:库蚊、伊蚊、按蚊,吸血的雌蚊是导致登革热、疟疾、黄热病、丝虫病、日本脑炎等其他病原体的中间寄主;一般蚊子喜欢在隐蔽、阴暗和通风不良的地方栖息,室外一般多在草丛、山洞、地窖、桥洞、石缝等处。
症状
被蚊子叮咬后皮肤会出现红肿、瘙痒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皮肤感染,甚至还会出现全身反应。
处理措施
●用肥皂水局部反复清洗可中和皮肤表面残余酸性毒液对皮肤的刺激;
●局部涂抹花露水、风油精等缓解瘙痒、红肿等症状;
●可用医用酒精、碘伏对红肿部位进行消毒处理,避免皮肤感染;
●若叮咬范围大,瘙痒严重者遵医嘱可使用具有消炎、止痒、镇痛作用的外用药。
预防措施
●在外活动,穿长袖衣裤,尽可能减少皮肤裸露;
●使用驱蚊产品,或防蚊工具;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2、“草丛怪”
蜱虫
蜱虫一般寄生在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如颈部、耳后、腋窝、大腿内侧、阴部和腹股沟等处;严重时会侵入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
症状
被蜱虫叮咬后皮肤会出现水肿性丘疹或小结节,红肿、水疱或瘀斑,中央有虫咬的痕迹。
处理措施
一旦被蜱虫叮咬,千万不可用手强拔!
●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或在蜱虫旁点蚊香,把蜱虫“麻醉”,让它自行松口;
●或用液体石蜡厚涂蜱虫头部,使其窒息、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
●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诊。
预防措施
●外出时尽量避免在阴暗潮湿的草丛、树林处长时间逗留;
●做好个人防护,减少皮肤暴露范围,袖口和裤口扎紧;
●使用驱避剂产品。
3、“翘屁虫”
隐翅虫
隐翅虫多数为肉食性种类,主要分布在潮湿区域,如淡水湖边、水沟、池塘、农田;白天栖居在潮湿的草地、菜园等阴暗处,昼伏夜出,有趋光性。
症状
●在咬伤部位出现点、片状或条索状红斑,伴有瘙痒,逐渐有灼热疼痛感;
●最典型的症状是灼痛,重者剧痛,常伴有体温升高及局部淋巴结肿大、头昏、头痛等全身症状。
处理措施
●及时用肥皂水反复清洗叮咬处皮肤,彻底清洗叮咬部位的毒液,减少对皮肤的损害;
●若有感染时及时就医,遵医嘱用药,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
●注意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类的食物,注意避免辛辣刺激、酒类、海鲜类发物等,以免加重症状。
预防措施
●盛夏时节,避免开窗开灯睡觉,如若发现隐翅虫,不要直接用手拍打或揉搓,应轻轻将其吹落或用其他物品辅助赶走;
●若在野外游玩时尽量穿长袖衣裤,扎紧衣口,让隐翅虫无可乘之机;
●可选用驱避剂等产品进行防护。
“害人精”都喜欢生存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因此外出游玩避免在水或草丛旁玩耍,尤其傍晚时分;尽量穿长袖衣裤,回家后一定要把衣服抖干净并清洗; 选用合适的驱避剂(风油精、花露水等)涂抹于暴露皮肤处;遇到不认识昆虫叮咬时,避免一巴掌“拍死”在自家身上,带来次生伤害! 被叮咬后出现任何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