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如我们把脑出血比喻成家里的自来水管爆了,那么出血后的康复就是收拾家里乱糟糟的局面了。
脑出血和爆水管之间最大的区别是:前者发生在一个厚而坚硬的脑壳里,还不能像换水管那样换血管,也很难像清理积水那样清理积血。如果出血量很大,积血还不能像爆水管那样外溢到屋外。因为脑的容积就那么大,里面已经很拥挤,根本无法像打扫房子那样腾挪家具,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静等积血慢慢吸收。
因此,脑出血往往很凶险,很容易诱发灾难性后果(如颅内高压、脑疝形成等),甚至死亡。值得庆幸的是,大多数脑出血能够止住,这首先归功于我们的凝血系统,其次血肿本身起到了压迫止血作用。因此,除少数极其凶险的脑干出血、大出血和破入脑室的出血,大多数患者如果治疗及时,多能存活。
02
脑出血后 常见的后遗症
通常情况下,脑出血患者会残留后遗症。其后遗症的种类与脑梗死大致相同,主要包括偏瘫、失语、吞咽障碍、大小便失禁以及性格、精神和智力的改变。
也有一些后遗症是脑梗死患者少见的,如脑积水。具体会出现哪些后遗症,主要取决于出血的部位、多少、速度、是否破入脑室、有没有并发症、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
03
脑出血后 主要康复方法
1、良肢位的摆放
主要针对病情早期,在床边进行康复训练的患者。正确的体位摆放可以预防痉挛、关节脱位、挛缩,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这一时期要经常给患者变换体位,一般情况下,保持仰卧位,头部给予良好的支持,上颈段保持屈曲。转换体位还有健侧卧位、患侧卧位、半坐卧位,如下图所示。
关于偏瘫患者的良肢位摆放
2、运动疗法
被动运动:患侧肢体各关节的被动活动,尤其是肩、手、髋和踝关节为主,活动原则遵循由近端到远端,活动幅度由小到大,在患者无痛的范围内尽量达到最大活动范围。注意动作要轻巧、缓和,逐个关节活动,保证所有关节全范围的活动。主要适用于康复早期的软瘫期,该阶段患者肌肉松弛,肌力、肌张力很低,腱反射低,没有自主运动,有些患者有轻度意识障碍。
主动运动:患者病情稳定后,可以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患肢运动,主要依靠患侧自身的力量进行锻炼,包括床上翻身训练,坐起训练,坐位平衡训练,站位平衡训练等。当患者可以扶拐站立或靠墙站立时,可以离床活动,可以开始进行室内外活动。主要适用于病情平稳后、肌力≥3级、开始进行主动活动的患者。
3、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指导患者自己进行日常的各种活动,穿衣、吃饭、梳头、刷牙等活动,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家属在这个过程中要多协助患者,帮助他们正常进行日常活动。
4、语言治疗
脑出血后有言语障碍的患者,语言训练必不可少,训练前应先根据患者的语言情况和病变部位判断患者的语言障碍类型,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多途径的刺激引发并强化患者的正确语言反应。
5、针灸治疗
针灸疗法可疏通经络、运行气血,促进肌肉肌力恢复,从而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改善患者预后。
6、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可以增加动脉血氧含量和血氧分压,增加脑组织毛细血管弥散距离,改善脑组织供氧,降低脑血管的通透性,减轻脑水肿,改善脑细胞功能,促进意识、语言及肢体功能恢复,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
7、心理护理
脑出血后的康复治疗过程很漫长,在这个过程中患者很容易产生焦虑、急躁、悲观失望的心理障碍,使康复治疗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至关重要,要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正确对待疾病带来的后遗症,理解康复治疗的意义,积极并且坚持进行康复治疗。
04
脑出血后康复启动的时机
脑出血后,太早康复不安全,太晚又错失良机,关键在于生命体征是否稳定。如果稳定,且血压等诱发因素控制较佳,可尽早康复。
如果不太稳定,也可以小心翼翼地开始康复。例如对脑出血昏迷患者摆良肢位,定期翻身拍背、轻柔地帮患者活动四肢关节都是可以开展的。
当然,对生命体征极不稳定的患者应尽可能减少肢体的搬动。脑出血患者要早期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危重症患者要在病情稳定48小时后,开始康复治疗。
05
脑出血后 康复的强度
脑出血后康复的强度,强度太大太密集不科学,太松散作用又不大。要进行科学评估、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康复。
一般来说,脑出血后头两周是再出血的高发期,也是这次出血的最危险阶段。因此,在这段时间内的康复强度,尤其是主动康复的强度和密度都不能过大。
两周后,可视生命体征的稳定情况、再出血风险的大小、患者体质和精神状态的好坏、并发症的多少循序渐进、逐步调整康复节奏。
不同的人,适合的康复强度和密度不同,但通用的适宜标准是患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不出现明显的心慌气短头痛头晕症状、血压不明显升高、心跳<120次/分,且事后无明显的疲乏感觉。
06
合理安排康复的各个方面
脑出血患者可能面临着从躯体到精神,从吞咽到言语、从心理到认知、从饮食到大小便……方方面面的后遗症,哪些才是重点,是否要同时进行康复,怎么合理安排一大堆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