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轻轻就忘事,智商不在线?小心是老年病缠身,警惕这10大预警信号

徐懿医生 发布于2023-08-28 15:28 阅读量928

本文转载自https://mp.weixin.qq.com/s/F01922hzvgAwJjxivzBhrQ

有人上了半天班才发现,早上买的咖啡忘了取

想要加好友,拿出手机却打开了收款码

至于揣着手机找手机这种事,那就更是数不胜数了……

很多人可能都有类似经历。年轻不大,为何大脑却很容易犯迷糊呢?很多人还会自嘲自己患了“老年痴呆”,但如果长期这样,真的就要小心了,还真有可能是“痴呆”找上门!



图片发自160App

在社会大众印象里,痴呆是老年人的专病,事实上并非如此。无论是以往经典的《脑海中的橡皮擦》,还是赚足大家泪水的《仙女座》,不少影视作品中都出现了青年人患上阿尔茨海默症的现象,人生提早失去控制,开始渐渐消失。

痴呆症并不仅是老人“专利”,一些学者进一步细分,将发病年龄在18-45岁之间的病例归于青年发病型痴呆。这是非常令人沮丧的诊断,因为它影响到的是处于壮年、职业生涯中期和需要养家糊口的人群。

为什么会被青年痴呆找上门

现代年轻人为何频频出现“痴呆”的情况?总体而言,最常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睡眠障碍/ NO.1

睡眠障碍是“青年痴呆”的罪魁祸首,它使大脑长期处于弱兴奋状态,无法将记忆固化,当这种病症长时间持续,会引发一系列心理及认知障碍。

过度饮酒/ NO.2

酒精可透过血脑屏障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广泛影响。长期过量饮酒是诱发各类认知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有研究指出,过度摄取酒精而得各类痴呆症的风险会提高3倍。

神经衰弱/ NO.3

指长期处于紧张和压力下出现精神易兴奋和脑力易疲乏的现象,常伴有情绪烦恼、易激惹、睡眠障碍、肌肉紧张性疼痛等症状。



图片发自160App



这类患者常伴随自卑、敏感、多疑、急躁等不良性格特征,对生活事件的心理调节存在障碍,使大脑长期处于持续性紧张状态而发病,症状时轻时重,病程多迁延。

抑郁症/ NO.4

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表现的一类心境障碍。一旦患上抑郁症,即使大脑没有病理异常,也会导致注意力、记忆力、思考力、判断力日渐迟钝。

警惕这10大预警信号

单凭记忆力下降这一点是不能确诊为痴呆的,而所谓的“青年痴呆”也并非阿尔兹海默症的早期表现,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疾病。青年痴呆虽然起病隐匿,但身体也会发出预警信号。

01性格不合理变化:出现异于往常的疑神疑鬼、猜忌、害怕

02情绪冷漠or急剧变化:不爱出门活动、社交,对原有爱好失去热情;短时间内情绪可喜怒骤变,反复无常

03语言表达能力降低:简单词句容易忘记,不知如何表达

04执行力、注意力下降:无法完成熟悉的工作or日常事项

05记忆力减退:遗忘,且随时间推移or病程进展逐步加重

06放东西在不合适地方:例如把衣服放冰箱,而且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样做

07失认:突然不认识熟悉的朋友同事,直到忘记家人

08定向能力障碍:不辨方向,出门容易走丢找不到家

09失语:开始长时间不愿说话

10精神异常症状容易疲劳、严重焦虑、抑郁倾向、幻听、幻视等

要特别重视前5个危险信号。青年人会因工作压力大,以为缺少休息造成而忽视;若身边已有朋友出现以上症状,请尽早引起重视做进一步筛查。

改掉这些坏习惯

远离青年型痴呆

排除遗传因素和其他疾病导致青年痴呆,良好的生活习惯是远离痴呆最好的方式。

好习惯1:均衡饮食

均衡摄取蛋白质、维生素等,低盐、低动物性脂肪、低糖饮食。

好习惯2:不要吸烟

刊发的《青年型痴呆早期预防研究进展》一文中谈到,吸烟者患青年型痴呆的风险高于从不吸烟者。吸烟可能通过导致高血压、卒中等来增加患青年型痴呆的风险。

好习惯3:多参与社交活动

现在年轻人除了工作外,业余时间都喜欢宅在家里一动不动。其实,积极参与社交为痴呆症的预防手段。比如参与成人教育、参与兴趣团体等。




图片发自160App



好习惯4:千万别熬夜

2019年《Science》在线发表论文指出,睡眠不佳,不仅只是让人感觉累,还会造成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增加,这两种蛋白增加与认知能力下降紧密相关,同时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相关。因此建议每天23点入睡,保证良好睡眠。

好习惯5:养成定期给“大脑”体检好习惯

特别是40岁以上人群,如果出现明显记忆力下降,或者有明确家族史,就应该到医院进行影像学筛查。例如PET/MR检查技术,集合了PET代谢特征及MRI高分辨率结构成像、多功能多参数成像双重优势,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具有较高应用价值,有助于鉴别诊断阿尔茨海默症。


图片发自160App




图片发自160App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