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幽门螺杆菌,唯一能在胃中顽强生存的微生物,常被看作是胃癌的元凶之一。
大约6万年前,幽门螺杆菌伴随着它的人类宿主走出非洲,二十世纪后期,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喝下菌株液体而患上胃炎。
由于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存在直接关系,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一级致癌物。
发表在《自然》子刊的一项综述指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和全球近90%的胃癌发生有关。
近90%胃癌与幽门螺杆菌有关
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发表胃癌综述,总结了全球胃癌分布和疾病负担情况。
综述指出,全球范围内,胃癌仍然是第五大常见恶性肿瘤,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四大原因。全球接近90%的胃癌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
此外,可能引起胃癌的危险因素有肥胖、吸烟、高盐饮食和加工肉类。
在胃酸的作用下,绝大多数细菌都会被杀死,对它们来说胃里的环境就像是“地狱”。
但幽门螺杆菌能够分解尿素产生氨来中和胃酸,为自己“营造”生存环境。
当一个人查出幽门螺杆菌阳性,最先影响的可能是自己的家人。感染者的唾液、粪便、呕吐物中都能检测到幽门螺杆菌,用过的餐具、牙科设备、马桶等,以及受污染的食物和水,都可能成为传染源。
幽螺感染有3个危险因素
最新发布的《2022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指南》指出,幽门螺杆菌感染有3个危险因素。
年龄
25岁人群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接近50%,35岁人群感染率大于60%,70岁以上老年人感染率达80%。儿童期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高危年龄段。
生活习惯
多项研究报告显示,经常饮用不洁水源、习惯植物油烹饪、吸烟等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呈正相关;而食用蔬菜、喝茶、食用大蒜等与幽门螺杆菌呈负相关。
家族聚集性
有meta分析显示,子女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父母有密切关系,呈家庭聚集现象。另一项研究发现,夫妻一方幽门螺杆菌阳性,其另一方阳性率高达78.94%,也存在明显的家族聚集性。
如果出现以下症状,要引起重视:
胃里常胀气、嗳气,一吃东西就有明显饱胀感,停止进食后消失;
上腹疼痛,疼痛通常不规则,主要集中在上腹部;
顽固性口臭,有明显酸味,无法及时通过普通刷牙方法消除。
怀疑自己感染幽门螺杆菌,应及时到医院消化科检查。幽门螺杆菌症状隐匿,一定要重视体检,普通人最好1~2年进行一次呼气试验筛查。
4个细节防止“菌”从口入
聚餐聚会、筷来箸往,幽门螺杆菌容易趁机而入。要想从餐桌上防住幽门螺杆菌,最好做到以下细节:
1餐具消毒、使用公筷
饭前便后要充分洗手,尽量使用公筷。如果家庭成员中有人感染幽门螺杆菌,一定要分餐,餐具要定期煮沸消毒20分钟。
2不要口对口给孩子喂饭
给孩子吃饭前用舌头感知食物温度、口对口给孩子喂饭、将食物嚼碎后再喂……这些习惯都应该摒弃,否则可能将大人口腔内、肠胃里的幽门螺杆菌传染给孩子。
3避免喝生水、吃生食
天气渐热,一些人常吃凉拌食物或喝生水。如果食物含有微生物,且未充分杀菌,也可能导致幽门螺杆菌感染。
4少吃刺激食物
尽量少吃太烫的东西,特别是火锅、烧烤,以及酒、咖啡及辛辣食物。它们会刺激胃黏膜,降低抵抗力,为幽门螺杆菌入侵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