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种你认为的“病”,其实只是老了

游宇医生 发布于2023-07-06 08:45 阅读量363

本文转载自https://mp.weixin.qq.com/s/IDTMCVQlYKKVrts2v7KClw

随着年龄增长,很多人会感慨“人老了,一身病”,甚至时常往医院跑,每天过得心惊胆战。

但在医生看来,很多“病”不是病了只是老了,如果用了药,血压、血糖可以控制好,这些老人都是健康人。

过度检查和治疗不仅会增加不必要的费用,还可能给身体带来伤害。

7种“病”不用过度治疗

人不可避免地要衰老,这是自然规律。有人会问,这不是疾病吗?当然是疾病,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疾病,就如同脸上的皱纹、胳膊上的色素斑以及体能下降、记忆力减退……它们都是一回事。

每个人都需要正确认识并面对衰老,不必把衰老当病治,更不要和年轻人比数据。比如以下7类问题,其实都是身体老化的表现:


图片发自160App

1.骨关节退行性改变

拿到体检报告,很多人会发现“退行性”三个字,如腰椎、膝关节、颈椎退行性改变。

“退行性改变”属于医学术语,通俗的说法就是老化。它本身不是一个疾病,有时甚至是机体对于环境的适应性变化。

建议:不必过度担心,但如果影响到了生活质量就要治疗,比如,一直在经历慢性膝关节疼痛。

控制体重可有效减少关节磨损;尽量提高肌肉含量;少跷二郎腿;避免长时间蹲着洗衣服;游泳是保护骨关节最好的运动,也可以选快步走、骑车等。

2.前列腺增生/钙化

30岁过后,前列腺会在雄激素的作用下“二次发育”,不断变大,且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大。

临床统计发现,60岁以上男性,至少50%以上会出现前列腺增生,80岁时可高达83%。

前列腺增生通常表现为排尿次数增多,一有尿意就着急找厕所,排尿后有尿不尽感。

建议:

不影响生活质量一般不用治,但如果出现排尿困难,或起夜过于频繁已经影响睡眠,这需要治疗了。

具体情况也要因人而异,比如,对甲来说,晚上起夜一两次,但不影响睡眠,就不需要治疗;但对乙来说,起夜一次就可能导致失眠,那就需要治疗。


图片发自160App

3.动脉斑块

通常人在30岁后会出现颈动脉斑块,40岁时明显增大、增多。

建议:

可以从30岁开始筛查斑块,50岁以上最好每年进行一次TCD和颈动脉超声。

如果发现斑块也不必紧张,调整生活方式有时斑块可以逆转,使其缩小或减少。

少吃红肉、加工肉类、高盐食品、高脂食品、油炸食品、精制碳水化合物等,适当增加鱼类、豆类、果蔬、坚果的摄入。

坚持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避免久坐,控制体重,可延缓疾病进展。

4.心脏瓣膜反流

上了年纪,器官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老化,心脏不再像年轻人那样运动灵活,发生了舒张功能减退;心脏瓣膜变得关闭不严,出现反流。

建议:

发现有胸闷、呼吸困难时,应尽早到医院排查,如果确诊是瓣膜出了问题,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当然,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是应该努力做到的,这对延缓器官功能减退有一定好处。

5.肝囊肿

肝囊肿初发症状可始于任何年龄,但多发生在20~50岁,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

囊肿可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大,但这主要是囊壁内部液体增多了,与癌变没有关联。

建议:

对于单纯肝囊肿,定期随访腹部彩超,一般1年1次;当有并发症出现,如囊肿破裂、出血,需要及时干预。

生活中,避免误食包虫卵导致寄生虫性肝囊肿。如果已经出现肝囊肿,酒精会促进其生长。

普通人预防肝囊肿首先要预防感染乙肝、丙肝病毒。很多药物如抗生素,会引起肝脏损伤,不可乱服。


图片发自160App

6.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30~50岁多见。

建议:无症状的肝血管瘤通常不需要特别处理;如果有明显症状,比如持续饱胀、消化不良等,或病灶比较大,可以考虑积极治疗。

7.失眠

年龄增长,身体分泌的褪黑素降低,就会出现睡得晚、醒得早、常午睡、爱打盹儿。

但相应的,老年人比年轻人更能应对睡眠不足。研究发现,睡不好时老人一系列指标,如抑郁、愤怒等负面情绪比年轻人要少。

建议:老人每天尽量保持6~7小时睡眠。

睡眠质量较低时,先针对性地治疗导致睡眠障碍的慢性病;晚上早点睡,睡前清淡饮食、不多喝水,营造安静环境,可提高睡眠质量。

衰老是一个无法逆转的进程,但我们可以选择积极的态度,让自己优雅地老去。在平时呢,多吃蔬果、奶类、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盐少油。生活方式上,注意劳逸结合、及时舒缓压力、戒烟限酒并保证充足睡眠,保持健康体重。同时,还可以做一些适量的运动,培养一项爱好以打发时间,最最最重要的是每年要做一次颈动脉超声或心脏彩超、心电图等检查,关注心脑血管疾病的筛查。




图片发自160App




图片发自160App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