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心理学家陈默认为,
当孩子运动量不够时,
他上课很可能无法专心听讲。
任何他能接触到的东西,
比如书本、橡皮、铅笔等,
都有可能成为分心的玩具。
英国邓迪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他们跟踪了4755名学生后发现,
孩子平时的运动量,与学习成绩明显相关。
以11岁的孩子为例,
男孩每天运动时间增加 17 分钟,
女孩增加 12 分钟,
就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
如果每天坚持运动60分钟,
孩子的学习成绩甚至能提高一个等级,
如从C提到B。
而且,
运动对提高女孩的自然科学成绩尤其明显。
所以,孩子学习不专注时,
很可能不是他在故意唱反调,
而是运动量太少。
与其一味催促孩子学习,
不如带他去运动。
让运动激活孩子的大脑,
帮助他们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01 运动,可以改造大脑结构
《运动改造大脑》一书的作者约翰·瑞迪,
哈佛大学医学院临床副教授、临床精神病医生,
他认为,运动能改变大脑结构,
从而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
书中分享了一个真实案例:
——「零时体育计划」
芝加哥内珀维尔中央高中,
让学生们每天早到1小时,
跑步、做运动,
运动时佩戴心率监测仪,
当心跳达到最高值,
或达到最大摄氧量的70%时才开始上课。
一开始,家长们怨声载道,
因为要早起,孩子们也有点抵触。
但1个月后,
「零时体育计划」就开始显现效果:
上课打瞌睡的学生明显减少;
师生互动增加、学生发言更踊跃;
寻衅打架减少、测验成绩普遍提高。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人在运动时,
身体会产生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肾上腺素,
这三种神经传导物质,会促进神经元的链接,
并促进大脑发育。
多巴胺,是一种正向的情绪物质,
能让孩子学习时心情好,轻松愉快。
血清素,增强记忆力,提升学习的效果。
正肾上腺素,提高孩子的专注力。
当孩子心情愉快、记忆力好、上课还专心,
学习自然就会变好。
科学家拿小白鼠做实验,
发现运动老鼠负责记忆的海马体,
比不运动老鼠的大了15%,重了9%,
神经细胞的树状突和突触增加了25%。
「零时体育计划」的实施,
让运动对学习的价值得到验证。
它给孩子的身体提供了正向的刺激,
使大脑能够更好地学习。
从小坚持运动的孩子,
大脑会悄悄发生惊人的变化,
让他们比同龄孩子更聪明。
02 运动完马上学习,效果最好
「零时体育计划」还做了另一组实验:
将学生最不喜欢、最头痛的课,
比如数学,
安排在上午第二节课或下午最后一节课。
结果发现,上午组学生的学习效果,
是下午组的两倍以上。
这是因为,
早上运动完的神经传导物质,
上午上课时还留在大脑里,
但是到下午时已经消耗殆尽了。
也就是说,
刚运动完去学习,
是孩子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
学习的效果也会更好。
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1、早晨运动效果最好。
因为运动产生的各种神经传导物质,
会被大脑用于随后的学习和记忆。
2、放学后,先别急着写作业。
可以先运动半小时到1小时,
再写作业的效率会更高。
心理专家也提出过:
在学校操场特别活跃的小孩,
往往学习成绩也特别优秀。
到了初高中,
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往往是不运动的孩子。
运动对孩子来说,绝对不是在浪费时间,
而是在锻炼身体、锻炼大脑、修炼情绪,
会让孩子更聪明、更快乐。
父母要放手支持孩子去运动。
一位网友说,
上中学时,他最不能忍受的一件事,
就是妈妈不准他留在学校打篮球,
总是要求他放学后立刻回家学习。
进入青春期,
学习的压力和情绪的压力得不到释放,
整个中学都过得特别压抑。
等他自己成年后当了爸爸,
他说,
如果在孩子的学习和运动中必须选一样的话,
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运动,
因为运动是孩子身心健康的基础。
03 运动,是对大脑最好的投资
如果孩子不爱运动,
家长也不用过于焦虑。
脑科学家洪兰教授认为,
大脑终身具有可塑性。
因外界需求变化,
大脑会不断改变神经网路连接,
所以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
“3岁看老”的说法。
即便是成年人,
坚持运动也能活跃思维,提升心智。
运动,是对大脑最好的投资。
科学研究发现:
一周只要运动3到5次,
每次30到45分钟,
就能大大提升孩子记忆、注意力和学习效果。
最重要的是,
运动中培养出来的目标感、专注力和耐力,
这些能力会迁移到学习中来,
成为孩子受益终身的能力。
其实运动可以很有趣,
等孩子长大,
爸爸妈妈陪他运动的时光,
都将成为美好的回忆。
从今天开始,
带孩子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