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缓解症状是心理患者求治的目标,也是心理治疗的基本目标。
当患者忍无可忍而寻求专业咨询时,他的情况已经令人格外痛苦,一旦建立安全的治疗关系,病情的严重性通常会缓解。但只要有可能,患者会倾向于更持久的接受精分治疗,这并非因为治疗无效。恰恰相反,因为他们从中获益匪浅。
仅仅因为单个的明确的心理困扰而去看治疗师,这种情况是相当少的。如因单纯厌食而求治的年轻妇女,却最终显示她受追求完美的家庭环境所困,饮食障碍是她表达窒息感的唯一方式。寻求短暂夫妻治疗以“改善夫妻沟通”的男患者,却坦露他有婚外情,且有一私生子。被认为“犯上”而就诊的小男孩,却有一个不为人知的习性-折磨小动物。
当人们面对陌生人时,很少会将自己的问题和盘托出,而在小心翼翼的开启他们隐秘的潘多拉魔盒之前,他们常常反复推敲治疗关系,直到放心为止。
事实上,许多患者多年来一直对治疗师讳莫如深,直到对治疗师产生足够的信任,足以忍受伴随暴露内心深处的羞耻而产生的焦虑不安。或在治疗中在其他问题上获得的帮助是他们希望自己的隐秘问题也能有所改观,这时他们才会坦诚相待。
如果心理治疗的研究把研究对象局限于某一类症状,同意入组的患者,以便标准化观察某一特定现象,这样得出的结论可能和实际情况相去甚远。
有时候治疗一开始就露出端倪,而有时需回顾治疗历程才恍然大悟。通常控制某人的不良行为并不难,但是要引导他摆脱这种习惯性行为的诱惑,则必须耗费相当可观的时间与精力。饮食障碍的女患者,并不只想停止呕吐,而是想辨清食物与厌恶的思想之间的区别。违背意愿对妻子不忠的男患者,并非只想放弃婚外情,而是想从整日沉迷于幻想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孩提时遭受性虐待的儿童,主观上很难摆脱自己目前仍在,或仍向往被性虐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