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当事人的描述及视频内容来看,事情并不复杂: 一对夫妻去吃面,因为人多等了半个多小时。 好不容易上了面,女子吃了一口却发现,面不仅坨在了一起,还有股鱼腥味,像是馊了一样。 于是,她找老板反映说面不好吃。 但没想到,一旁的丈夫却觉得妻子这样做很丢脸,二话不说就离开了面馆。 上车后女子开始情绪失控,哭喊着强调自己发火不是因为面,而是因为丈夫觉得自己丢脸。
到最后越讲越崩溃,甚至开始歇斯底里地大叫起来。 但丈夫始终没有丝毫安慰,一直在“面不好吃下次就不去”、“没必要跟老板说”这两个问题上纠缠。 视频发到网上,大部分网友都站在妻子这一边,把矛头指向了丈夫。 显然,在这件事中,妻子的情感诉求自始至终都很明显——她想被尊重、被支持、被安慰。 但丈夫却选了最致命的一种方式——「情感漠视」: 关键时刻,不仅没和妻子站在一边,反而是故意抛弃,在车里也根本不接妻子的情绪。 也正是这种「情感漠视」,让妻子陷入了“绝境”。 而这件事之所以引发讨论,是因为我们从这位女子身上,看到了很多女性在关系中的缩影: 面对他人的「情感漠视」,往往会产生比男性更激烈的情绪反应,甚至因此崩溃。
比如
妻子跟伴侣分享日常,但对方总是不闻不问,毫无兴趣,时间久了,妻子可能会忍受不了这种冷漠回应,选择离婚。 在父母或伴侣看来,这些情绪反应很极端,觉得她们在小题大作。 但在很多女性看来,对方的「情感漠视」,往往释放着一个信号: 我在你那里,是不重要的。 因而会产生一种“自己的情感,包括自己这个人都在被拒绝和否定”的感觉。 久而久之,就像跌入绝境一样崩溃无助。
01「情感漠视」=绝境?
为什么对于有的女性而言,在遭遇「情感漠视」时,更容易情绪失控呢? 首先,根据荣格的理论,女性天性情感丰沛,有着很强的联结能力,情感需求也相对比较旺盛。 但在我们社会中,相当一部分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并未能得到足够的情感回应,有些甚至是在情感荒漠中艰难成长。
一次,小秋在学校受到了欺负,她非常害怕地回到家,边吃饭边流泪。 可父母只顾着弟弟,没人关心她,母亲甚至白了她一眼:“哭什么哭,一天到晚哭丧个脸。” 用小秋的话说,那一刻她感觉自己孤立无援,只能任凭世界崩塌,任凭自己“死去”。 委屈、愤怒、悲伤、羞耻,种种感受席卷而来,小秋忍不住跑回房间崩溃大哭。 然而父母始终没有出现,门外还不断传来欢声笑语。 终于,小秋哭累了,把所有情绪忍了下去,这件事最终不了了之。 正如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说的一句话: 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 父母的「情感漠视」,是小秋内心一道深深的伤口,而她因此成了“站在悬崖边的人”。 并且,被压抑下去的情绪并没有消失。 这股巨大的能量,在无意识里形成了一个“黑洞”,随时可能将小秋推下“悬崖”,推向绝境。
02 伴侣的二次伤害
可以说,在情感匮乏中成长的女性,内心都会不同程度地留下一些创伤: 一方面,她们极度在意和渴望情感性支持; 另一方面,她们又充满“不配得感”,会因为被拒绝而陷入绝望。 而这些创伤,在亲密关系中会变得格外活跃。 甚至会因为伴侣有意或无意的「情感漠视」,而变成二次伤害。 就像结婚后的小秋,对丈夫的“偏爱”有着非常严重的执念。 比如,如果心情不好,丈夫必须放下事情,立马打电话或回到她身边陪伴和安慰; 两人发生争执,不管自己有没有道理,丈夫必须认错、哄她,以她的意见为准; 又或者发生类似视频中的情况——当她与别人起矛盾时,不管有没有错,老公必须第一时间给她撑腰。
刚结婚时,丈夫大部分时候都做得不错。 但时间久了,丈夫变得十分疲惫,无法满足小秋的时候越来越多,争吵越来越频繁,夫妻二人的关系也岌岌可危。
小秋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于是前来咨询求助。
她说:其实我知道他是爱我的,但不知道为什么,只要无法及时得到他的回应,就感觉自己像要死了一样,控制不住地崩溃,怀疑他、憎恨他。 从小秋身上,我们可以发现,亲密关系成为创伤呈现的最佳舞台,本质上是因为—— 把伴侣投射成了“理想父母”,内心的那些黑洞和阴影,渴望在“理想父母”这里被看见、被填满、被转化、被疗愈; 或者说,无意识中退行至受伤的内在小孩状态,一直在等待“被救赎”。 所以,伴侣的反应就显得十分重要。 如果选择提供情感支持,给予共情和安慰,这些新的、支持性的客体经验,会让她们的“黑洞”暂时被填满,创伤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 就像小秋,在丈夫积极回应的那几年,状态一直都比较稳定,对丈夫爱意明显,彼此关系也很融洽。 但是,一旦伴侣疲惫或懈怠,出现情感忽视,还未痊愈的伤口立马又会被撕裂。 在那个当下,理智会被“黑洞”所吞没。 她们迅速跌落回曾经那种不被重视、不被抱持的创伤性体验中,对伴侣充满恨意,也极大地消耗着关系。 这些“黑洞体验”,无疑都是痛苦的。 我们无从得知视频中女子的成长经历,但从她对伴侣「情感漠视」的激烈反应来看,内心大概也藏着一个“黑洞”。
更不用说像她丈夫那样,不仅态度冷漠,甚至还通过视频传播的方式,进行恶意的情感羞辱,这无疑是对她的二次伤害。 这种“伤上加伤”,极有可能在印证着一个核心信念: 我果然是不值得被好好对待的。 于是,纵身跳下“悬崖”,世界再次崩塌。
03 照顾好你的内在小孩
对于女性而言,因为「情感漠视」而引发的失控和崩溃, 不仅是一种身心和能量的耗竭,也可能会摧毁一段关系。 但我们再痛苦,也很难寻回那份无条件的爱。 而我们唯有好好理解这份痛苦,然后慢慢意识到, 执着于在伴侣身上寻找“理想父母”,只会让痛苦加倍。 我们真正能做的,其实是把力量收回来,去好好照顾自己受伤的内在小孩。
首先,觉察情绪背后的创伤和阴影。 换个角度来看,情绪崩溃也并非完全是一件坏事,它有可能是无意识中某种情结的提示和外显。
为什么我无法忍受别人的忽视?
为什么在被情感漠视的当下,我会爆发如此强烈的情绪?
这些破坏性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
这些思考,有机会引导我们去觉察被压抑至黑暗深处的创伤。 慢慢地,我们会发现,曾经被父母忽视的那个受伤小孩,其实一直在角落里蜷缩着、狰狞着,从未离开。 这样一来,我们才有可能去看见和理解: 为什么现在的自己,那么需要情感回应;为什么一旦被情感漠视,自己就会崩溃。 看见之后,我们可以借鉴正念中的“内在小孩疗愈技术”,去安抚这个委屈的小孩: 我感受到了你的委屈、愤怒和失控,这都是被允许和接纳的,因为你确实被冷漠对待了,这让你非常受伤。 耐心包容地陪伴和照顾,并始终给予她最好的祝福。
然后,靠近一段良性关系,以此获得疗愈。 能获得一段长久且稳定的、健康的关系体验,让这些体验内化到内心深处,我们才能慢慢地更改与他人的互动。 因此,我们可以靠近一些良性关系,去体验情绪被接住的感觉,以此获得支持和安全感, 就像小秋,她曾在丈夫那里获得过这种经验,有过一些疗愈,可惜对方的专业力量有限,难免会有“情感倦怠”的时候。 但在咨询室,小秋每次谈及父母过往的行为,以及对丈夫的恨意,咨询师都会在旁边稳稳地接住她,给予她最大的支持和理解。 接受咨询一段时间后,小秋明确感受到,自己对丈夫的态度更加有弹性了。 遇到一些被无意或者不得已的疏忽后,还是会有一些“濒死感”。 但在那个当下,她似乎有了力量,提前让自己慢慢平息情绪,阻止自己“坠入悬崖”。 她说:每当遇到“悬崖时刻”,她的内心都会有一个声音或形象出来,轻轻地托住她,与她同在,她便会慢慢“活”过来。 这个声音和形象,就是内化至她心里的咨询师。 它能让我们更有力量去走出情绪黑洞,以此获得滋养。
最后,切换回成人自我状态,去管理内在小孩。
与内在小孩对应的,是成人自我。 我们在触碰到创伤时,容易被内在小孩所控制。 而经过观照与安抚后,内在小孩的能量平稳下来,就腾出了重新切回“成人自我”的空间。 我们就有能力去预判和管理自己受伤的内在小孩,进而获得更多的掌控感。 并且,我们可以以成人的视角,去看待别人局限的爱。 需要承认的是,大部分的爱,都带着局限的烙印。 很多时候,我们会把局限等同为“我不配”,以此来否定自己。 但事实上,这两者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们很难让别人全然关注自己。 以成人的视角去看待局限的爱, 我们才不会轻易因为别人的「情感漠视」,而陷入自我否定中,以至于情绪崩溃, 而是能慢慢认识到,自己本身就是个完整的个体,从来都值得被好好对待。 由此,因为童年时被「情感漠视」带来的“濒死感”,才能慢慢减轻,对伴侣偏爱的执念,才能慢慢放下。 最终,我们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自我力量,去填满内心的黑洞。
「点赞」+「赞赏」,拥抱内在小孩,你从来都值得被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