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儿子上学期末,就一直说不想去学校,一说去学校就肚子疼,头疼,不知道到底怎么回事?”
当孩子面临压力、挫折或创伤时,他们可能会采取躺平、摆烂、厌学、拒绝、逃学等策略来保护自己内心最脆弱的部分,是一种保护性行为的体现。
1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偏差行为呢?
(1) 父母的教养方式导致孩子的童年成长经历中形成障碍。
(2)父母间的夫妻关系没有真正的和解,亲子之间存在深层关系的障碍。
(3) 家庭系统内存在着牵连、认同、错位、失序、失衡等系统性的障碍。
(4)孩子的内心深处存在着相互对立,甚至达到极端对立化的情况,无法真正实现让“真我”带领学习和生活,孩子内心失去了平静、清晰、好奇、快乐、轻松、大爱、勇敢、信任、连接等。
(5 )内部系统和外部外系统的交织在一起,形成障碍、卡点,使得孩子“内外交困”而不自拔。根本没有更多精力和动力去投入到学习中。
2、解决孩子的躺平、摆烂、厌学、拒绝、逃学等偏差现象,需要从根本原因入手,关注孩子的内在需求和情感。
(1)倾听和理解:与孩子进行开放、真诚的对话,倾听他们的想法、感受和担忧,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尊重他们的感受,避免过于批判或指责。
(2)提供支持和关爱:给予孩子无条件的关爱,让他们知道无论何时,家庭和亲人都是他们的避风港。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积极回应和满足这些需求。
(3)帮助他们建立自信:通过关注孩子的优点和成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鼓励他们参加兴趣爱好和社交活动,以发展他们的技能和建立友谊。
(4)教导应对技巧:引导孩子学习有效的应对技巧,如压力管理、时间管理和沟通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5)营造积极的家庭氛围:创建一个充满爱、支持和理解的家庭环境,使家庭成为孩子心灵的避风港。避免在家庭中过分关注学业成绩,而是着重培养他们的品质和能力。
(6)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孩子的问题持续严重,可以寻求心理治疗师或心理医生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