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耶鲁大学心理学博士Susan David曾指出:
“一个人的情商有一个非常大的决定因素,即情绪敏感力。而取决情绪敏感力高低的因素,主要看小时候他释放情感时,父母对他的态度。”
孩子的每一种情绪,都需要被看见和尊重。唯有父母深深接纳、温和引导,才能对孩子的成长有所助益。
家长处理孩子情绪的方式,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性格发展以及情绪管理能力。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年龄小的孩子,哭闹、发脾气,是常有的事情,家长们都不陌生。
一个上初中的男孩,跟爸爸起了冲突,哭着说:
“我在家已经很勤快地做事了,为什么他永远对我不满意,总是瞪我、吼我......”
在场的两个长辈都在劝孩子,结果孩子妈妈来了句:
“这点事哭什么?不管怎样他是你爸,有权利说你。”
许多家长见不得孩子表现出“负面”情绪,第一反应是否定、批评孩子,甚至再加上一堆大道理,结果适得其反。
漠视和“冷处理”,会让孩子觉得:我的感受一点都不重要。次数多了,孩子会产生深深的无助感,如果继续被漠视,他可能会采用过激的方式表达情感,比如发脾气、摔东西、打人;或者收起自己的情绪,扮演父母喜欢的样子,压抑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家长总认为孩子的情绪微不足道,觉得孩子无理取闹,孩子得不到理解,久而久之,便会对父母失去信任,越来越不愿意向父母表达。
未被妥善安放的情绪,不会消失,而是会在孩子心中郁结,终有一天会以更加激烈、意想不到的方式爆发出来,不利于孩子个性、人格的健康发展。
第一步,接纳孩子的情绪,表示理解
不论能不能满足孩子,孩子的行为对不对,家长首先对孩子的情绪表示理解,让孩子明白:我有这样的情绪是正常的,不代表我不好。
比如:孩子想要玩具,不给他买,孩子哭闹,家长可以说:
“我知道,你很想要那个玩具,不给你买,你很生气,还很难过,对不对?”
孩子背课文半天背不出来,气得把书往桌子上砸,还想要撕掉,家长可以说:
“我很理解,背不出来,心里很着急,还对自己感到生气,是吗?”
如果是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可以先问问孩子发生了什么,感觉怎样,做一个倾听者,给孩子一个释放的通道。
第二步,处理问题,告诉孩子原因
有些家长会觉得,总是顺着孩子的情绪,会不会惯坏孩子。其实不然,理解孩子的感受和教孩子规矩并不冲突。
这就是接纳和理解的力量,孩子获得安全感,卸下心理防备和攻击性。此时,家长再去引导孩子,效果会更好。
如果是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就诚实地告诉孩子原因:
“家里已经有很多了,不能每次来都买玩具,这次我不想给你买。”
“如果你还是想哭,我在这里陪着你。”
如果是需要规范孩子的行为,就告诉他具体是哪里错了,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比如,其他小朋友抢了孩子的玩具,孩子情急之下动手打人。家长可以告诉他:
“我知道,别人抢了你的玩具,你很生气。但是打人是不对的,别人会很疼,对不对?下次你可以大声对他说,‘抢东西是不对的,请还给我!’”
如果孩子每次遇到事情就爱发脾气、暴躁、乱摔东西,就教会他正确表达情绪的方式:打枕头、听音乐、在纸上乱画、深呼吸......不伤害自己和他人。
国外有位爸爸和女儿的对话视频曾在网上广泛传播,可以说是情绪教育的优秀范例。
起因是爸爸跟女儿开玩笑用了不好的词汇,女儿以为爸爸在骂她,于是很生气。
他慈爱而坚定地看着孩子的眼睛,告诉她:
“生气没什么大不了,你可以生任何人的气,只是不要沉浸在这种愤怒的心情中太久”;(让孩子明白情绪是合理的,学会接受自己的情绪)
“承认自己生气了,然后慢慢放下,就算做不到,我们依然爱你,你的世界依然一片光明”;(表达对孩子无条件的接纳)
“想要自己好受一点,可以大喊发泄、或者拿枕头出气”;(教孩子用合适的方式排解情绪)
“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样我就会知道你的底线并尊重你......”(鼓励孩子通过语言表达自己,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当孩子哭闹、发脾气,表现出情绪的时候,考验着家长自身的情绪管理能力。
多一份耐心,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架子和成人思维,站在孩子的角度,努力去体会他的困境的感受,帮助他理解情绪、表达情绪、管理情绪。
家长接纳、疏导孩子的情绪,会让孩子感到被看见、被重视,能够肯定自己的价值,内心生出勇气和积极的能量。
好好回应孩子的情绪,他会在这样的爱和尊重中,成长得自信、阳光、乐观,更容易收获精彩、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