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抑郁 | 一言不合就离家出走,青春期孩子该如何有效沟通?

李卫红医生 发布于2023-03-28 15:24 阅读量226

本文转载自天津南开华仁医院

1月31日晚20点20分,由郑州车站开往深圳东站的K4425次列车上,正在执行临乘任务的乘警长胡富林,接到来自郑州铁路公安处乘警支队八大队的电话通报:一名15岁少年离家出走,据猜测可能在本次列车上乘车。



很多人说这孩子太叛逆了,许多幼稚的思维使其迷失方向,家长与孩子沟通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耐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其实,孩子因为父母的批评离家出走、自伤的事件也频频发生,更有甚者会因为学习、人际关系以及家庭原因而使青少年患上抑郁症。


所以青春期的孩子该如何正确沟通,孩子是叛逆还是抑郁症,都需要父母做重点关注!


青春期叛逆常常表现为脾气暴躁、爱顶撞父母、喜欢自作主张等,这是由于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树立,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情,当受到父母约束时会产生较强的反抗心理。


青少年抑郁症与他们的童年经历息息相关,早期家庭中的母爱剥夺、打骂、虐待、抛弃、父母离婚等都会给青少年的童年期留下阴影,部分孩子由此产生抑郁症状。


在发现青少年有抑郁倾向时,及早发现原因才能解决问题。


不少家长将抑郁表现误以为是青春期的叛逆行为,从而忽略处理,特别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成长。


虽然青春期叛逆和抑郁在某些外化的行为表现上有些类似,但究其成因是截然不同的,也是区别两者的主要依据。





如何区分孩子是“抑郁”还是“叛逆”呢?


青春期的孩子是指11、12岁到14、15岁,相当于初中生的阶段。


这个阶段除了身体的变化,心理方面也有变化,比如:


性意识觉醒,更加关注自己的个人形象及异性对自己的看法;


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所发展,孩子开始独立思考问题;


孩子的自我意识增强,觉得自己“长大了”,想自己做主,不想再受到家长和老师的管束。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会感觉这个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越来越 “叛逆”了。


其实“叛逆”并不一定是青春期的必然结果。如果家长能及时意识到孩子的变化,恰当地调节亲子关系,可能就会比较平稳地度过青春期。


如果仍存在“叛逆”,且感觉有些“超乎寻常”,一定要想到是否还有其他可能。




“叛逆”实际并不同于“抑郁”


“叛逆”的孩子,有自己的主意,不听话,但整体上情绪是平稳的,精力充沛,愿意和同龄人交往,对生活有兴趣,对未来有打算。


“叛逆”总体对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习、交往等没有明显影响。



而抑郁症的孩子整体情绪低落,不开心或者常无故心烦,发脾气;精力下降,常觉得累;兴趣、乐趣下降,以前喜欢的兴趣爱好也提不起兴趣,得不到什么乐趣,甚至觉得生活没有意思,悲观厌世,伤害自己,影响正常的生活及学习。家长一定要警惕。


其实,除了“抑郁症”,“叛逆”还有其他可能,比如:“焦虑症”“对立违抗障碍”“品行障碍”等。


当然,孩子也可能同时具有“叛逆”和情绪及行为问题,总之,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为“青春期”“叛逆”。


每个孩子可能都有不同的情况,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当孩子出现了一些问题,请不要先入为主地认为孩子怎么了。请先给孩子一个机会,心平气和地坐下来与孩子一起讨论,到底怎么了。


家长一定要建立切合实际的预期,共同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




如何正确处理孩子青春期叛逆问题?


理解与包容,共同面对青春期



孩子青春期的冲突可以在与父母的互动中转化,父母们可以软化孩子青春期的攻击性。


但是在这之前先软化自己的心,理解孩子们冲动的根源,了解他们此时面对的变化,与他们处理青春期出现的问题。


尊重孩子,和他们做朋友



改变对待孩子的态度,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从日常生活点滴做起,真正把孩子当成朋友来相处。



给予一定的自主权,不处处约束



有条件地让孩子享受自主选择权利,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在这之间给予孩子足够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但是无条件关注不等于无条件接纳,当他们提出超出边界的要求时,要会温柔地说“不”,让孩子在允许的范围内探索世界。


孩子青春期叛逆,家长不要唠叨啰嗦,要学着去尊重孩子,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在公众场合看到孩子有一些不合适的行为举止,不要立刻大声呵斥,先提醒,耐心的讲解。


和孩子的沟通不能只是家长观念的输出,要从孩子的立场出发,让孩子来占据主导。


需要提醒家长注意,不能根据网上的一些测评量表结果来判断孩子是否患上抑郁症,测评结果只能做一个评估参考,抑郁症的诊断一定要到正规医院进行。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