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波动起伏大,焦虑、抑郁、失眠?一招帮你快点好起来

李卫红医生 发布于2023-03-24 16:01 阅读量245

本文转载自天津南开华仁医院

在学业、职场、家庭、人际社交中,我们总是或多或少难免遇上类似下面这些问题,产生负面心理情绪状态:


1.毕业季或备考季紧张、焦虑、迷茫、压力大;

2.工作压力、职场小情绪难以排解;

3.丧失兴趣或方向,经常觉得提不起劲,失去活力,回避与人交往;

4.在婚姻恋爱中,易情绪失控,敏感多疑;

5.失恋分手后一直痛苦,迟迟走不出来;

6.家庭关系不和睦,婆媳之间有矛盾,或夫妻不和;

7.当妈后变成了「暴脾气」,总是忍不住贬低责骂孩子,明知不对却始终管不住自己;

8.生娃后特别容易「玻璃心」,不确定是正常情绪波动还是产后抑郁。

 

有些人经过自我调节即可回归良好状态,但有些人可能越陷越深。


除了努力自我调节和控制之外,你还有一个寻求帮助的科学途径——出现情绪问题或心理困惑,可以试试向精神心理科医生求助,少走弯路,减少内心的煎熬与消耗。


但是,很多人,一想到要看精神心理科,心里便忐忑不安,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不说,仍然不愿意面对精神心理科。



01


消除病耻感与社会歧视



导致大家对精神心理科闻之色变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较为普遍和重要的一点是病耻感和社会歧视。


社会常会对精神障碍有污名化的代称,如「疯子」或「痴线」等,片面和刻板地认为所有的「精神障碍」可能都会有危险性和冲动风险,进而可能会不愿意与任何精神障碍患者一起工作、学习或生活。


同时,爱面子的社会文化氛围,也很难包容精神障碍。这些都能让人产生病耻感而抗拒正常的精神心理科就诊。


但事实上,仅仅很少部分的重性精神障碍患者在发病期可能存在冲动风险,并非所有的精神障碍患者都会如此。而且,从广义上来说,在所有精神障碍中,重性精神障碍所占的比例远低于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问题的比例。


任何人,在人生的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方面(学习、生活、工作、家庭、亲子、婚恋、情感……),都可能会碰到较难独自顺利处理的困境。


这些情况下出现困惑、焦虑、抑郁、失眠、躯体反应等问题,可能在所难免。


用医学的思路来看待这些情况的话,无非是:出现了问题,咱找相应的医生来协助自己处理这些问题,让自己回归到良好的状态,从而继续该干啥干啥。


所以,虽然「去看精神心理科医生」,意味着把自己置于「可能有精神心理障碍」的处境中,但是若确实能解决咱们的问题和困扰,暂时按住那些顾虑,试一试迈出第一步,也许思路和情绪便豁然开朗。


当然,也不用担心泄露隐私。


个人的精神心理科咨询就诊记录作为隐私信息,必然会得到严格的尊重和保护。隐私保护这一原则,是精神心理科医生入行必备职业要求和准则之一。



02

遇到哪些情形可以看

精神心理科医生


咱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初步理解一下精神心理科医生能为大家做些什么。


➊ 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一些压力事件


比如,学习压力、考试焦虑、晋升压力、生意受挫、恋爱受挫、婚姻危机.......它们可能导致咱们进入情绪不好、心理困惑、状态不佳、难以自拔等状态。


这些状态,可能并没有达到疾病的严重程度,对日常生活 / 工作 / 学习的影响也相对很小,但自己可能又难以独自调整和排解。


这时可以尝试心理咨询,可能会有用。很多时候,大家需要的可能就是一个可靠的、能好好倾听自己的吐槽并能体会自己的那么一个听众。


找心理医生聊一聊,帮你捋清自己的问题和目标。


➋ 关于精神科疾病的咨询


有一些情况可能需要明确是否达到精神科疾病的程度。


在详细了解信息后,医生可能会给出进一步就诊和检查方向的建议,对相关疾病的一些健康知识进行讲解和阐释,安抚焦急的情绪,并根据反馈结果,给出可能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或其他治疗建议和指导。


对于复诊的情况,在评估康复情况后,可能一起商议后续治疗计划和康复措施安排。



03


精神心理科的就诊流程



看精神科医生,不代表有精神病。


如果出现精神、心理问题,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オ可更快处理和解决问题。对于勇于正视情绪困扰的人士,我们应该支持和接纳,而不应该因为他们找专业人土帮忙,反而将他们标签化、污名化。


精神心理科的就诊流程:精神心理科与其它科室就诊流程大致是相同的,其中包括问症过程,了解患者病史 ,然后会有精神状态的评估,了解病情严重程度。


就诊时请带上既往诊疗的病历等相关资料及在服药物,有利于医生判断病情,减少患者及陪诊者对病情叙述遗漏,陪诊者最好是对其病情非常了解的家属或朋友。


若怀疑自己有心理或精神健康方面的问题,或发现自己拥有某些常见的症状,包括失眠、情绪低落或紧张、脾气暴躁、进食失调、专注力或记忆力衰退,以及生活行为出现问题(如酗酒或滥药)等等,都可以考虑找精神科医生作详细的检查和评估,以分析自己的精神健康状况。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