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跌倒”对于刚学会走路的宝宝来说是家常便饭,而正是在“跌倒-爬起-继续”的过程中,宝宝在跌跌撞撞无数次行进中,使得步伐越来越稳定。
不过,不知道各位家长有没有注意到,有些孩子走路时特别容易摔倒。即使到了2岁以后,甚至到了4、5岁,他们依然“十步一摔,五步一跌”,甚至还搞得自己身上青一块紫一块。
学习走路是一个孩子必须经历的过程。但也不是能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孩子无数次跌跌撞撞之后,逐渐掌握了走路的规律。
尤其是那些处于蹒跚学步阶段的宝宝,走路时更加摇摇晃晃,一点都不稳,甚至经常“摔倒在地”。虽然家长看到孩子摔跤会心疼,但这是正常现象,等孩子学会走路后会慢慢好转。
据统计,2岁以下的儿童在没有外力支撑的情况下每小时可能跌倒17次;而2-3岁的孩子一天跌倒在10次以内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3岁以后的孩子走路还摔倒很多次,那就要家长注意了。
如果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后仍然经常走路跌倒,可能是以下原因:
原因一:走路太早
孩子走路时总是摔倒。有时可能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大人的教养方式。最常见的原因是父母让孩子“过早”走路。
原因2:物理原因
如果孩子神经发育不好,也会导致走路不稳,容易跌倒。像比较常见的大脑发育异常,这样的孩子表现出学习晚、不能走路、平衡差等。
原因三:“视觉智能不足”
这里的“视觉”与我们认为的“视觉”不同。并不是说孩子的视力不好,而是指孩子在平面和三维之间的转换能力、水平识别能力、视力预测能力等方面欠缺。
说白了就是那些视觉能力不足的孩子,无法准确预测眼前事物的大小、形状和距离,直接导致孩子走路时经常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