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腰椎间盘的长期退行性变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的病理基础,分析整个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变化,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1)突出前期:此期髓核因退变和损伤变成碎块状物,或呈瘢痕样结缔组织,变性的纤维环坚固性降低,变薄变软,甚至产生裂隙。此期患者临床上仅表现出腰部不适或疼痛,无下肢的放射痛,但即使施加一个不大的外力也很容易导致髓核产生移位、突出。
(2)突出期:当出现腰部外伤、过度劳累负重、腰部急性旋转运动时,退变受损的椎间盘承受压力突然增加,变性的情核便可以从纤维环薄弱处或破裂处突出,压迫神经产生腰腿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一般可有三种类型:①椎间盘膨出型,纤维环完整,膨出的髓核在相邻椎骨后缘之间,可不引起临床症状。②椎间盘突出型,突出的髓核为仅剩的很薄的纤维环外层所约束,一般会压迫相应的神经根而产生严重的临床症状。③椎间盘脱出游离型,纤维环完全破裂,突出的髓核穿过纤维环,甚至穿过后纵韧带,抵达硬膜外间隙,脱出的髓核碎片可游离于椎管内,甚至远离原来脱出的间隙,可导致广泛的马尾神经刺激、受压症状。
(3)突出晚期:病程较长者,椎间盘突出后的髓核碎片逐渐发生纤维化或钙化等一系列病理变化。纤维环皱缩,椎间隙变窄,椎体骨质硬化,形成骨赘。继发黄韧带肥厚、钙化,椎间关节退变与增生,导致继发性椎管狭窄。由于长期对神经根的机械性压迫和刺激,可导致神经根发生黏连、变性和萎缩,继而神经支配的相应区域内的神经症状不能恢复,甚至逐渐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