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生活中,我发现很多人对父母的感情是这样的:
1.即使和父母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也没有话说,经常性的也会有一种孤独感。
2.在外面碰到委屈也不会和父母说,对他们没有一点表达欲和分享欲。
大多数情况下,你表现得与父母不亲,一起没什么话可聊,发生任何事都想着自己解决,从不依靠父母。习惯于长时间不打电话不回家,有的给家里打电话就像完成任务一样很痛苦,接到父母的电话会感到紧张窒息抗拒,因为每次你知道电话内容都是翻来覆去那几句话。
为什么会这样呢?
最近在网上看了一个词“失望性情感隔离”,在心理学中,和自己爸妈不亲的,被叫做:失望性情感隔离,表现就是和父母没有亲人的感觉,不想沟通,也不想有任何情感上的牵挂。
和父母理想的相处模式就是:各过各的。我们都有各自的生活,没事互不打扰,尽管父母这时候想要补偿你,你也不再需要了。
这是一种心理上的隔离机制,本质就是:对于父母过于失望,因为早年间缺乏父母的理解与支持,很多情感诉求都没有得到回应,所以不再把父母当做情感依靠。
其实,这是你给自己开启了心理上的防御机制。大概率是小时候,因为父母的冷漠,你不敢向他们提任何要求,你不敢像其他孩子一样在他们面前撒娇、苦恼,因为你知道,无论你怎样做都不会得到任何的在乎和安慰。他们关注的只有你的学习,好像只有好成绩才能得到他们的赞赏。
直到你长大了,离开家里,他们开始向你要一些回报,比如:时不时的回家看望他们,又或者是给予他们情感上的关怀。但实际上你不想和他们说一句话。他们所有自以为是的付出都是自我感动,在你成长的道路上从来没有真正的理解和支持、给予你温暖的陪伴。
他们要的只是用道德去绑架你服从。常年没有回应的情感诉求,让你已经对父母失望透顶,你不再把他们当成情感依靠。你很窒息,于是把自己的情感隔离起来。
这类人在成年后会有很多心理问题。比如:自卑、敏感、缺乏安全感、太容易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从而形成讨好型人格。
但是,我想说的是,这并不是你的问题。你需要做的是,不要过度反应,认真面对自己的失望感,并尝试从中梳理出导致失望的具体原因。
我们可以适当地调整对他人的期望,学会宽容和包容。这样可以避免长期失望持续存在,同时也有助于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
与此同时,请记住:爱不来时,也不必去声讨、去恨。无法忍受接近,那便远离。慢慢来,先爱上自己。
如果我们一直拘泥于对父母的失望,就会被它裹挟,陷入困境。而当我们可以主动去疗愈这些失望,就会逐渐认识到:在认清并接纳现实的局限后,我们可以基于对自己的关怀,去体验新的生活。正如塔拉·韦斯特弗在《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中写道:过去是一个幽灵,虚无缥缈,没什么影响力;只有未来,才有分量。
最后,再分享3个自我疗愈的方法,也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01.接受过去
如果,我们因为过往的体验,而对父母有深切的失望感。那么我们可以承认并允许自己表达出这些失望。
只有真实地去接受,去理解,去释放表达这些情绪,你才能真正的去解放自己的心灵,有空间去容纳更多的爱和理解。
02.去靠近可以疗愈自己的人群
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克服孤独,圆满的回答在于达到人际的协调,在于我与另一个人融为一体,在于爱。
因此,对于很多有失望性情感隔离的人群来说,如果能够意识到自己是有资格,有能力去获得他人的真正的关心与爱护,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我们无法从家人那里得到回应,那么我们试着去靠近可以疗愈自己的人或群体。你可以尝试着去交三两个知心好友,也可以去寻找亲切安心的咨询师去诉说,以此获得被看见和被支持的感觉。
03.做自己的情感寄托
在这个过程,可以通过两件事来完成。一是自我觉察;二是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当我们不被父母家人理解时,你一定要尝试着去理解自己,去读懂自己,将自己的一些小情绪慢慢记录,再一一地去解决它。
就算父母家人无法满足自己的期待,你也一定要学会自己满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