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相障碍具有三高两低特点,即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及低诊断率和低治疗率。需要提醒的是,双相障碍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近四成患者被误诊为抑郁症,而一旦被误诊为抑郁症,使用抗抑郁药物又会诱发躁狂快速循环发作,加重病情。”
自杀是双相障碍最大的威胁之一。据国外研究发现,双相障碍患者自杀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0倍,双相障碍患者中二到四成曾有过自杀行为,而11%-19%自杀身亡。
双相障碍的误诊率高。资料显示,约有37%的双相障碍被误诊为抑郁症,患者平均从首次发病到确诊大概要10年左右。那么,如何从单纯抑郁症中识别双相障碍的早期迹象呢?
这边总结了以下几点:
1)抑郁发作时,好转过于迅速。或许有的人奇怪,好的快不正是追求的目标吗?非也,对于所谓的抑郁症,对于治疗,症状过于迅速的好转,这应该引起医患的重视,如果单纯抑郁症,核心症状的缓解通常在4-6周,逐渐好转,大概得12周左右才能完全好转,过快意味着双相障碍的风险!
2)患者有家族史,也就是家族成员中,主要是直系亲属中患有情感障碍,包括抑郁、躁狂病史者,本次双相的风险也较大。
3)青春期或青年早期(14-25岁之间)可能有过短暂的心情过于兴奋、头脑过于灵活、过于热情话多的表现,这种表现可能很短(3、4天),但是显然和平日的行为举止不同,令人奇怪,这一段回忆性的病史值得关注。
4)在产后或产前表现为短暂的焦虑、抑郁发作,持续时间或许不太长(不到2周?),过后自然恢复,也应受到关注,目前为双相的风险也较高。
5)抑郁的患者,同时也有物质滥用史,包括各种毒品滥用、酒滥用、酒依赖,这样的患者诊断为双相障碍的概率接近50%。
6)个性异常 ,一贯的性格表现为旺盛、活力高、热情、而又极易发脾气的性格,这种性格特点的不稳定性,决定目前的抑郁可能是双相障碍。
7)也有一些所谓难治性抑郁,诊断为双相的可能性较大,对于一些难以缓解的抑郁是否一定是双相障碍,还存在争议,但是至少值得临床医生的警惕。
作为患者和家属,假如你被诊断为抑郁,或者目前存在抑郁情绪,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目前或既往是否有过以上表现,如有2条以上,应该和专科医生沟通,主动介绍以上表现,或许就会在诊断和治疗上少走弯路,尽快康复!
三大治疗原则制服“双面人生”
双相障碍正确的治疗方式,能够引导患者回到正常生活和工作,渐入良性循环的佳境。患者治疗需要注重“三大原则”:综合原则,长期原则,以及患者与家属共同参与原则。
综合原则是指采取多重手段,如精神药物、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危机干预等措施,综合运用以提高疗效和改善依从性。
长期原则是指患者需要遵从医嘱长期治疗,实现与病共存,提高生活质量。
患者与家属共同参与原则,即鼓励家人参与患者的治疗过程,帮助患者提高依从性,减少复发。
双相障碍是一种持续终生的疾病,但只要遵从医嘱系统治疗,症状控制好了,患者就能正常生活。药物治疗(包括心境稳定剂、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仍是目前治疗双相障碍的主要方法,而心境稳定剂如丙戊酸钠是国际公认的主要治疗药物,是从急性期到巩固和维持期的主要选择,并以长效、低副作用的特性成为长程治疗双相障碍的一线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