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别说明:桂冰心理诊室案例故事是根据临床常见问题整理而成,不代表真实个案,整理分享希望能帮到更多人。
小丽已经上高二了,因为不愿意上学、和父母发火,由妈妈带到心理门诊。由于前一个病人拖延了五分钟,她在外面把妈妈好一顿训,几次想要离开,被妈妈哄住。
当她低着头,表情烦躁的走进诊室的时候,不停的摆弄着手指,来回允动着嘴唇,妈妈在旁边不停的观察着她的表情,小心翼翼的介绍起她的情况,“这个孩子从小就特别懂事、聪明,我们忙着做生意,她4岁就一个人在家玩,上学后,天天放学就回家,饿了自己吃点,不让她往外跑,她学完习就自己玩,成绩一直在前2名。上初后好象学习压力大了,变得爱发脾气了,有时自己回来就哭,我们问她也不说。到了初二,可能是女孩的原因,变的比较爱打扮了,经常要买一些新衣服,过去,在过年过节买衣服都不太在乎, 我们也给她买。”女儿抬头瞪眼狠狠的说:“买的根本不是我要的!”妈妈停了一下,轻轻的说:“我们觉得那种衣服不太适合她。”妈妈又停了下来,好像想找什么更适合的词汇来表达,然后窃窃地说:“到了初三,几乎所有的主课老师都换了,她的学习成绩也开始下降,逐渐身体也不好,总是因为头痛不能上学,中考没有考好,本来是上24的学生,后来上了普通高中。到高中后一想上学就难受,到医院做过各种检查也没事,就是三天两头不能上学,但是成绩还能中等,上了高二根本就不太去了,天天在家上网,也不是玩游戏上瘾,多数是QQ聊天。我和她爸爸说什么她都烦,就说我们是不合格的父母,问她什么地方不合格,我们好改,她也不说,就说我们不理解她要什么!”妈妈眼圈红了,用力的吸了一口气说:“我们和她说,不上学可以,不能在家憋着,要看心理医生,说了很久,她决定来了。”
小丽低下了头,我向她介绍了心理咨询的保密原则和意义,请她自己选择是否让妈妈留下?她冷冷的说了一句:“让她出去!”妈妈伤心的站了起来,用请求的语气嘱咐说:“好!我出去,你一定把心理话都告诉医生,让医生帮助你!”小丽斜眼瞪了一下妈妈,扭过头去。妈妈无奈的看着我,用乞求的眼神看着我说:“拜托您了!医生!”我深深的点了一下头,心理酸酸的感到:“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妈妈迈着沉重的脚步走出了诊室。
我看着低着头的小丽轻轻的问:“妈妈刚才说的是那样吗?”她不屑的说:“算吧!”我用猜测的语气问:“不爱学习的孩子逃学是很高兴的,可是你却很痛苦,你一定是想上学,却有很多苦衷?!”小丽的眼泪突然间像泉水一样涌了出来。哽咽着慢慢讲起了她成长故事。
“从小妈妈就管教我很严厉,希望我好好学习,不像他们一样的命运。什么事都是我自己做,记得我没上学的时候,他们把我自己放在家,我很害怕,就把电视的声音放的很大,经常躺在沙发上就睡着了,他们回来时就把我抱回自己的房间,有时躺在床上想童话里的故事,就忘了害怕了。他们说我懂事,其实是我跟他们说没有用,他们总会说,我们挣钱你才能上学呀!”“上学后,他们怕我和同学玩,天天到时间就往家里打电话,我必须按时到家,所以,我天天脑子里什么也不想,只要好好学习,老师就会表扬,爸妈也高兴。”
“上了初中,我才发现我什么都不懂,光学习好没有用,同学们讲动画、漫画我插不上嘴,他们用的笔袋、本都很酷,我根本不知道,和他们在一起我像一个傻子。我也想像他们一样打扮,可是爸妈说那不是学生穿的,给我买的衣服都是我不想要的,我从来也没穿过。我感觉自己样样都差,还不如做一个坏学生酷一下,没有人管。”
“上了初三,我觉得学习好根本没什么用,照样没人喜欢,也学不进去,成绩开始下降,他们就说我是爱美分心造成的,给我找各种补习班,我更烦了。我恨他们不了解我,只知道让我像傻子一样学习,其实,我更想让同学能认可我!”
小丽不停的说着自己的故事,越说声音越大,也越说越舒畅。我们的治疗立足在和同学的人际交往上,随着治疗的进展,小丽脸上的笑容也多起来了。
心理分析:
1、小丽的厌学和焦虑来自于对同伴给予她认同的需要。青春期的孩子,开始和父母分离,需要同伴对他的认同,可是在小丽的成长历程中,父母忙于工作,为了保证孩子的安全,没有给她与伙伴建立关系的机会,小学是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崇拜给予她心理的补偿,上了初中她对自己开始完全的否定,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2、小丽的父母对小丽的关注完全停留在学习成绩的好坏上,很少关注孩子心灵成长的需要和综合能力的发展,使孩子的心灵的大门一直对他们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