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性格像爸爸【桂冰心理诊室】

桂冰医生 发布于2024-10-10 10:06 阅读量390

本文由桂冰原创

特别说明:桂冰心理诊室案例故事是根据临床常见问题整理而成,不代表真实个案,整理分享希望能帮到更多人。

       小利是由妈妈陪来心理门诊的,进门时一直低着头,妈妈要进来,他就跟在妈妈的后面,妈妈让坐下,他就坐下来,儿子坐下后,妈妈就迫不及待地说起来:“我这个儿子从小就内向,像他爸,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从来不会主动说一句话,胆小,到新地方更是这样。原先学习很好,上高中后学习成绩下降,也不知道为什么,问半天就说想看心理医生。”然后她把头转向小利说:“好!现在你有什么话自己说吧!”

       小利迟疑了很久张不开嘴,好像他已经不习惯在妈妈面前主动讲话了。我和他们简单介绍了心理咨询的国内外的现状和意义,以及保密原则和设置,并请小利自己选择:“你希望妈妈在这里陪你还是在外面等?”他立即抬起头,好像就在等这句话一样,坚定地说:“外面等!”妈妈突然感到不知所措,尴尬地看着我,好像希望我让她留下来,我平静地告诉她:“您就在外面等吧!”妈妈无奈地站起来,对我使着眼色,希望我和她出去说两句,当我把她送到门口要关门的时候,她快速地拉着我的衣服,神秘的问:“他是不是脑子有病,能不能疯?他奶奶和姑姑都有精神病,住过院﹍﹍”她还有好多话要说,我打断了她说:“要看完才知道。”

       当我转过身时,看到的是小利猜疑的眼神,看到我走过来他又低下头。我轻轻的说:“你现在可以说说自己的情况了。”他再一次抬起头来,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我说:“大夫,你说,是不是人的性格就不能变了,命运也就不能变了。”他的目光和语气让我感受到一颗挣扎的心,好像在抓一根救命的稻草。我平静了一下,用轻松的口气对他说:“这是很多青少年都问的问题,有的内向希望外向,有的外向希望内向,这给他们带来很多烦恼,也开始学会调整自己,你是怎样的哪?”我希望让他知道,这个问题是有普遍性的,而不是他的唯一,以减轻他的压力。

       他眼里闪了一下光,吃惊的问:“还有人喜欢内向吗?”我微笑着说:“对呀!内向让人感到稳重吗!你小的时候有没有人夸你很省心哪!”他不好意思的笑了一下,又认真的问:“我遗传不好,像我爸,太内向,太胆小,我总是担心我会不会哪一天什么事情承受不住了会疯!”“所以你在努力改变自己?”我理解着问。他带着悲伤的说:“是!可是都没用!我也试着和同学去打篮球,玩的时候挺好的,可是回来就不好了。从小妈妈就总说我别像爸爸性格一样,总逼着我讲学校的事,可是我就是讲不出来,妈妈就生气骂我像爸爸。我也看了好多性格方面的书,都说性格决定命运,我想我怎样努力这辈子都这命了!觉得很没意思!”

       我感受到他反复尝试后的绝望,给他介绍了一本书说:“在你这个年龄的时候,我也考虑过这个问题,曾经看过一本书《血型与性格》,书中把同样一种血型比喻成牛肉,由于不同的家庭背景、所受教育、个人努力等外在原因的不同,也就是烹饪过程的不同,可以作成酱牛肉、炒牛肉、炖牛肉等。我开玩笑的说:“你想把自己变成什么样的牛肉,还要去努力呀!”小利第一次开心的笑了。



心理分析:

1、 小利的问题是长期以来接受家庭的负性暗示,特别是母亲的暗示的结果。在之后的家庭治疗中了解到,母亲是一个刚烈性格的人,父亲性格懦弱,家里的小生意由母亲主导,父亲帮助出力,母亲经常和父亲吵架,骂父亲窝囊,还总要加上“儿子就像你!”。所以,小利从记事时起就认为:妈妈很辛苦,要管家,爸爸很窝囊,自己像爸爸。他表现的是依赖妈妈,从妈妈那里能得到安全,远离爸爸,不要受爸爸影响,只要是爸爸做的,都是错的,不认同爸爸。对妈妈的依赖让他更加胆小、怕事,对爸爸的排斥,增加了对自我的不接纳。在这种内心冲突中,形成了他自卑的个性。

2、 进入青春期,他试图寻找伙伴关系,比如和同学一起打篮球,曾经给他一些信心,但是母亲的比较:你看人家的孩子多活泼,看你连话都说不清。母亲的急噪逐渐使他对自己失去信心,在书上寻找力量的时候,又往往把不利的地方和自己匹配,把自己的缺点不断放大,感觉自己很绝望。

3、 小利需要的是一个长期的个人治疗和家庭治疗,在个体治疗中,小利逐渐学会发现自己的优点,建立自信,在家庭治疗中,让他们学会对家庭成员间的认同和接纳,注意相互间的尊重和沟通。小利说:“妈妈的脾气变好了!”小利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了。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