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种减肥方式,能让你舒服地瘦下来

温海涛医生 发布于2024-07-10 18:30 阅读量334

本文由温海涛原创

减肥,是现代都市人生活中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贾玲在导演《热辣滚烫》期间减重100斤,把减肥升华到“走出习惯性失败人生,产生自我驱动力”的境界,再次掀起一股热潮。

过去,我们并不清楚「肥胖」除了不美观还会带来什么危害,但现在,我们把它和健康、自律等由外到内的特质联系在一起。

当人们意识到超重和肥胖是一个健康隐患后,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成了如何科学、合理减重…

01 减重真的有必要「上科技」吗?

肥胖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疾病,会带来很多代谢异常(糖尿病、脂肪肝、高血压、高血脂等)、心理问题甚至是多种器官功能障碍[1]。而慢性病患者比普通人更难控制体重,长期服用降压药、降糖药、激素类药物或抗焦虑抑郁药物,又会反复加重肥胖。

减肥之所以艰难,不是因为你的意志力不够强大,而是对手正是控制你行为意志的大脑[2]。

为了提高减肥的成功率,几乎每个时代都试图打造自己的“减肥黑科技”——从肠清茶到祛湿茶,从震动减肥仪到“坐着长肌肉”的EMS肌肉电脉冲刺激设备,从奥利司他到利拉鲁肽,以及最近获批减肥适应症的司美格鲁肽。

依靠科技的力量让减肥变得相对轻松可持续,这一方向是正确的,尤其是对于大体重基数、先天性肥胖或有基础疾病的超重/肥胖患者。目前在中国获得认可的「减肥药」只有奥利司他、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后2种都属于GLP-1受体激动剂(以下简称GLP-1RA)。

与其他减肥方式相比,GLP-1RA相对容易获得、效果明显且安全,但正因如此,它也遭遇了一系列问题,比如被滥用,又比如对药物副作用的认知不够…

02 用了减肥药就可以“躺瘦”了吗?


图片发自160App

减肥这条路有多苦?

尝试计算日常饮食的卡路里,遵循“16+8”原则…但大脑为了保护你发出激发食欲的信号实在是太难压制了。食欲上来时,你吃的每一口高热量食物都会让你产生强烈的负罪感。非常想改变,但种种打击容易让你归结于自身意志力薄弱,于是更加讨厌自己,陷入自责的恶性循环。

“躺平肯定瘦不下来,如果不想吃节食和运动的苦,那就得付出一定的代价,跟肥胖比起来,恶心呕吐根本不算什么。”这或许是滥用GLP-1RA减重人群的共同心理。

减肥药不是什么“洪水猛兽”,但也没有绝对的“躺瘦神药”,目前被证实有效的药物减肥原理无非以下这2种。

奥利司他[3]

主要作用于胃肠道,让你把脂肪「排出去」。通过抑制小肠的脂肪酶,使得大分子脂肪无法被分解进入血管,从而进入大肠被排出体外。

研究发现,规范使用可以排出25%~30%摄入的脂肪,但仅对服用期间摄入的脂肪有用,不能减少人体已储存的脂肪。可能出现一些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如油性便、胃肠排气增多、大便紧急感、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等。

GLP-1受体激动剂[4,5]

主要作用于大脑,让你「不想吃」。它能模拟肠道中自然产生的 GLP-1,从而降低胰高血糖素浓度,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缓胃排空速率,制造出人为的饱腹感,达到控制热量摄入的目的。

研究表明,超重或肥胖患者接受治疗后平均减重16.8kg,可以持续16个月且能够减少腰围、降低内脏脂肪、改善血脂、延缓糖尿病前期进展等。但使用不当可能会出现恶心、腹泻、呕吐、心率增加、低血糖等不良反应。

相比可能“漏油”的尴尬,GLP-1RA提供了一种比较体面的减重选择。使用期间不会让你厌恶食物,三餐还是正常吃,只是吃一点就饱了。使用时仅仅带来“被蚂蚁咬”般轻微的痛感,每周1次的频率也不会影响到日常工作和生活。

它能让你在减肥初期更容易坚持下来,但要像贾玲那样减掉100斤,在饮食和运动上付出的努力一点也不能少。

03 何为滥用?又为何会失效?

除了已被证实的胃肠道副反应,让GLP-1RA陷入舆论漩涡的还有潜在的健康威胁,目前有病例但还未证实是否与GLP-1RA相关的有急性胰腺炎、肾损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发症、勃起功能障碍、抑郁风险等[6-8]。而药物滥用的情况,又增加了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

需不需要?

GLP-1RA用于减重的标准是严格的,符合这2种指征才能使用[9]:

1 身体质量指数(BMI)≥30kg/m2;

2 BMI在27~30kg/m²之间,但已经有一种或几种肥胖相关合并症(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脂肪肝、呼吸暂停等)。

所有的药物试验都会进行获益与风险评估,与不良反应相比,这部分人群的获益是更为显著的。但若是完全达不到用药标准,GLP-1RA并不能让你拥有并保持理想的体型。且胃肠道反应的严重程度和剂量相关,只要你长期用药,食欲下降、胃肠不适的问题就会一直存在。

能不能用?

正因GLP-1RA方便易得、性价比高的特性,它的监管也相对困难。许多患者并非通过减肥专科门诊获得,无法和医生建立联系,更不会在用药前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血糖水平、甲状腺功能、心血管风险、肝肾功能、胃肠道状况、心理评估、内分泌系统评估、眼科检查等。

有甲状腺髓样癌病史或家族史、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综合征2型胰腺炎病史、1型糖尿病、孕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及严重过敏者都是不建议使用的。

此外,由于患者会逐渐耐受初始剂量,医生会根据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体重变化进行剂量调整,同时进行密切的监测和评估,如果低估了这些细节的重要性,往往会导致药物“失效”,甚至是严重的不良反应。

肥胖 这一社会问题被医学化、症状化、精准化得益于健康观念的改变。但肥胖治疗更提倡个性化治疗,体重持续增长是因为吃得太多、动得太少,还是因为压力、遗传或激素,针对具体成因进行干预才能长期地管理体重和并发症风险。

* 此内容不可替代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仅用于大众获取疾病和健康方面的知识科普,不能用于自我诊断病情,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到医院咨询医生。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