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怀东教授首先回顾了肿瘤心理学的发展历史。肿瘤心理学最早由纪念斯隆-凯瑟-林癌症中心(MSKCC)的Jimmie C. Holland 教授于1977年提出,是一门新兴边缘交叉学科,专门研究恶性肿瘤患者及其家属在疾病发展的各阶段所承受的压力和他们所出现的心理反应,以及心理、行为因素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中的作用。指出肿瘤心理学是由肿瘤科医生、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社会工作者及护理工作者一起组成的心理社会肿瘤学团队,对肿瘤患者进行系统协作诊治的交叉学科。
经过30余年的发展,肿瘤心理学在西方国家已基本应用普及,但在我国肿瘤综合治疗中,肿瘤心理明显融入不足。他指出,产生这种东西方的发展差异往往因为体制障碍、文化信仰、研究不足三个方面所导致,在临床实践中常表现为心理治疗有效性未被广泛认可、坏消息的告知模式不同、财力精力难以充分投入心理治疗、患者关注能否治愈而较少关注生活质量、患者对死亡及癌症终末期认识不足、临床医生更多关注躯体不适,而忽略心理支持人文关怀等方面。我国肿瘤心理干预的推广仍存在较大阻力。
程怀东教授分析指出,目前国际肿瘤心理学者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心理痛苦评估量表(ESAS)、音乐治疗、癌症相关的认知障碍(CRCI)、克服恐惧癌症复发支持治疗、CALM心理支持治疗以及肿瘤心理实践指南的中国推广等方面。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包括焦虑、抑郁、疼痛、疲乏、认知障碍、恐惧复发、社交活动能力减退、经济困境、癌症应对状态、抗癌治疗的副作用、生存质量、健康指标等。肿瘤心理干预在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安宁疗护等肿瘤姑息治疗的不同阶段中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后,程教授就国际、国内心理干预在肿瘤患者的应用实践做了详细阐述与系统展示,首先重点介绍了癌症疾病管理与有意义地生活(Managing Cancer And Living Meaningful, CALM)干预法在肿瘤患者的应用。CALM是专用于癌症患者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早期来自于加拿大玛嘉烈公主癌症医院的Gary Rodin教授及其团队,通过运用专业的心理学方法帮助癌症患者更好地管理症状,发现人生的意义,从而活得更加充实而有质量。CALM主要关注点在管理症状和为健康护理系统提供指导、了解疾病是如何改变自身以及与亲近的人关系、精神意义与目的、未来与希望。近年来,CALM用于癌症患者的心理治疗的研究证据近年来逐渐增多,心理治疗在癌症患者精神心理障碍方面的干预有效性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多次在JCO杂志上发表。
程教授在自己开展的是否应用CALM干预在84例乳腺癌化疗后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中,通过分析两组患者的记忆功能、总体认知、心理痛苦、生活质量四个方面的研究发现,CALM干预能明显改善乳腺癌化疗脑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通过细胞因子分析,提示CALM可能有其特异性的生物学机制,最后认为,CALM心理干预能够提高乳腺癌化疗后长期幸存者的生活质量。该研究成果也发表国际期刊Integr Cancer Ther上。
基于目前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热点问题,程教授分析了是否有心理痛苦的104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行免疫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疗效、不良反应分析中也发现,NSCLC患者心理痛苦对其免疫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存在不良影响,同时心理痛苦的程度与NSCLC患者免疫治疗生活质量存在一定的负性相关性,进一步揭示了心理干预的重要性。
程怀东教授在脑转移癌患者的研究中也发现脑转移患者在接受WBRT后,心理痛苦程度加重,且存在认知功能和生活质的量下降,认为心理痛苦是脑转移患者WBRT后的PFS 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那么,既然肿瘤心理对肿瘤的治疗产生如此明显的影响,该如何将肿瘤心理治疗融入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去?程教授指出,首先,需要建立一支包含肿瘤内科治疗、肿瘤康复以及肿瘤心理学研究的,特色鲜明的肿瘤康复团队,对肿瘤患者从整体上进行躯体治疗、症状管理、心理干预、人文关怀等系统全面治疗。
肿瘤康复团队应倡导对中晚期肿瘤患者的全人管理的整合治疗理念,以肿瘤患者的综合治疗及个体化治疗为基础,以肿瘤患者的症状管理,心理干预,人文关怀,安宁疗护为特色,以提高广大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为目的开展系统治疗,当然肿瘤心理干预应当贯穿肿瘤治疗的所有阶段。
程怀东教授最后总结,肿瘤心理未来可期,其重点研究方向包括:探索将肿瘤心理干预融入到肿瘤的综合治疗,提高抗肿瘤治疗的疗效及其可能的机制;肿瘤心理干预融入到肿瘤患者的全程管理,探索改善癌症幸存者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将肿瘤心理内容整合到癌症的姑息治疗,改善癌症相关的症状,提高晚期癌症的生存质量。肿瘤心理学从业工作者需加速肿瘤心理干预的研究与实践,推动我国肿瘤心理学发展壮大,肿瘤心理与综合治疗深度融合,充分享受科技、文化进步带来的治疗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