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没有类似的体验:
即使当天的工作不算忙,下班后也觉得很累;
收藏夹里放了很多想看的书和电影,但打开后坚持不了几分钟就去刷短视频了;
觉得自己特别低能量,很羡慕那些精力充沛、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
不是身体不好,不是自甘堕落,就是单纯地容易觉得累、提不起劲来。
而且,这种累并不能通过睡觉得到缓解,往往睡醒后,疲惫感依然存在。
这种时候,我们总觉得是工作太累,或者归咎于自己“懒、拖延、行动力差”,但真正的原因可能并非如此。
你有多久没有体验过那种一觉醒来,充满着活力和期待完成一天事务的感觉?
这句话引发了很多患友的共鸣。
“倦怠感”已经成为了整个时代的神经症。背后的原因是:个体的心理效能耗竭了。
著名的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做“心理能量”,他在心理动力学理论中指出,“心理能量”是人格的动力,它推动一个人去完成各项心理活动。
当心理效能太低时,人就会没有动力去做事,陷入“虚弱”状态。
一旦心理效能耗竭,有些人可能连“洗把脸”这种小事都觉得困难。
东莞优眠心理咨询师林志群老师指出,在心理效能下降的过程中,人因为心理虚弱,特别容易想要去做一些不费力的事。
短视频、快餐游戏这类型娱乐活动恰好满足了人们的需要。
但是,这个过程并不能恢复心理效能。
相反,它会让人持续维持在一个低效能的状态。
就像在用一根接触不良的线充电,只能维持生存,但怎么都开不了机。
在低效能状态下,人做其他的事情(比如上班)就需要耗费更多的心理效能。
最终进入一种恶性循环,陷入心理耗竭。
这时你会发现,普通的休息、放松、睡觉已经不能帮助你恢复活力。
因为你的心理效能系统已经入不敷出,失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