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春节前夕,一波新冠疫情席卷而来,全民“战役”成了我们虎年的最后一项艰巨任务。经过一个春节假期,好些朋友反映仍然有各种各样的“后遗症”,我大致收集和介绍以下几类,稍作分析,以供大家参考。
1、 反馈比较多的是咳嗽。首先咳嗽要辨清寒热:咽干口渴,少痰,色偏黄或咳而无痰,舌红,少苔或者无苔,多为肺燥、阴虚有热的热咳;咽痒而咳,咳痰不爽,痰色白,舌质偏白,伴薄白苔,则为寒咳。若舌苔厚者则为夹湿。
1.热咳:宜清燥润肺,养阴益气;方用清燥救肺汤。
清燥救肺汤:桑叶9g,石膏(煅)8g,甘草、胡麻仁(炒,研)、阿胶、枇杷叶各3g,麦门冬(去心)4g,人参、杏仁各2g。仍有热像者可西洋参替人参,并酌再加金银花、连翘。
2.寒咳:宜宣肺散寒,止咳化痰;方用止嗽散。夹湿者应加予祛湿药。
止嗽散:桔梗6克、荆芥6克、紫菀6克、百部6克、白前6克、甘草6克、陈皮6克,姜汤送服。
有咽痒而咳,咳痰不甚者,亦可自用陈皮、紫苏泡水,稍有热像者酌加金银花。
2、 汗出不止。新冠感染初期大多患者有反复高热现象,经西药或中药发汗退热后,有患者出现汗出较多的情况。大致因为反复大量发汗,气随津脱,又导致体液失固而异常外泄(腠理开合失司,易感外邪,这也是很多患者病程中稍受凉就导致再次加重的原因之一)。
宜益气固表止汗,方用玉屏风散。
玉屏风散:防风30g,黄芪、白术各60g,研末,每次6-9g,每日2次,加大枣煎汤送服。现有中成药玉屏风颗粒,亦可自行对症选用。
3、 干燥类表现,如皮肤干燥、口干、鼻燥等等,大抵都是因为阴津不足,导致产生“燥邪”。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舌淡,苔白为凉燥;身热头痛,干咳少痰或无痰,气逆而喘,咽干鼻燥,心烦口渴,渴欲饮冷,舌红苔少,甚至有裂纹者为温燥。
1.凉燥:宜轻宣凉燥,理肺化痰,方用杏苏散。
杏苏散:苏叶、半夏、茯苓、前胡、杏仁各9g,苦桔梗、枳壳、橘皮各6g,甘草3g,生姜3片,大枣3枚。
2.温燥:宜清燥润肺,养阴益气,可用清燥救肺汤。
清燥救肺汤组成见上。有时温燥和凉燥也会同时存在的,则宜养血滋阴与解表散寒并行。
四、心慌、心悸、气短,甚至胸痛等。新冠感染后多数人反应剧烈,正邪相搏过程中过度消耗,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故后期正气亏虚明显,心肺功能受到明显影响。宜益气滋阴,通阳复脉等,可用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炙甘草12克,生姜9克,人参6克,生地50克,桂枝9克,阿胶6克,麦冬9克,麻仁9克,大枣10枚,黄酒两调羹。
若有胸痛、头痛或身痛者,应对症配合行气活血化瘀,如中成药通心络胶囊、脑心通胶囊或血府逐淤汤系类等,宜对症选用。
五、疲乏倦怠、动则气短头晕、腹胀腹泻等,亦归因于正气亏虚。宜补中益气、温中补虚等,可用补中益气汤、小建中汤等。
1.补中益气汤:黄芪15g,人参(党参)15g,白术10g,炙甘草15g,当归10g,陈皮、升麻各6g,柴胡12g,生姜9g,大枣6枚。
2.小建中汤:饴糖10g,桂枝3g,芍药6g,生姜3g,大枣2枚,炙甘草2g。
现有中成药补中益气丸及小建中颗粒可自行对症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