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合治,中医还你“热辣滚烫”

柯渠青医生 发布于2024-03-01 00:03 阅读量690

本文由柯渠青原创

    最近爆火的《热辣滚烫》,让无数女性再度燃起了减肥的决心,誓想在今年夏季之前,瘦成一道闪电。然而摸摸自己养了十多年的小肚子,还剩三个月的时间真的来得及吗?

    诚然,想要减肥100斤,确实是难如登天,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贾玲那样的意志力,但是,要想在夏天前瘦下十几斤,也并不困难。

一、中医对肥胖的人认识

    数千年前,中医就开始了对肥胖的研究。《黄帝内经·灵枢》记载:“黄帝曰:何以度知其肥瘦?伯高曰:人有肥、有膏、有肉。黄帝曰:别此奈何?伯高曰:腘肉坚,皮满者,肥。腘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膏人,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者”。自此,中医把肥胖人群就分成了肥人(脂人)、膏人、肉人。那么,这三种肥胖有什么不同呢?

    《说文解字》记载:“戴角者脂,无角者膏。”也就是有角动物的脂肪叫脂,如牛、羊。无角动物的脂肪叫膏,可用猪举例。牛、羊体大而四肢细,猪体大而四肢粗。因此,膏人的体型特点是腹部肥胖,但肚皮薄、四肢细、臀部小,为“腹型肥胖”,而脂人虽形体肥胖,但膏脂均匀分布全身,体形协调,不存在某处部位的比例过为突出;皮肤质地中等,充实且饱满为“均一性肥胖”,这两种都是不健康的体型。

    肉人“皮肉连实“,其肥胖是以肌肉之肥为主,体形肥壮,皮肉粗糙厚实,骨架较大,手足皆大,肩宽背厚,膀大腰圆,上下肢体都很宽大,BMI虽然超标,但无论是腹腔内还是皮下,脂肪都少,属健康的体型。

二、肥胖的体质调治法

    中医学认为,中医体质决定了个体的特异性,体质类型决定发病与否及发病的倾向性,多项研究发现,不同体质对于肥胖症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不同影响,其中痰湿质、气虚质、阳虚质、气郁质、湿热质、血瘀质为肥胖的常见体质类型,且以痰湿质为主。

1、痰湿质

    痰湿质肥胖者以腹部肥满、口黏苔腻为主要表现,运化失调、痰湿凝聚是导致该体质的根本原因,属本虚标实,脾虚为本,痰浊为标,故调节痰湿质应健脾助运,祛湿化痰。常用中药包括白术、茯苓、山药等。

2、气虚质

    气虚质肥胖者以元气不足为总体特征,主要表现为疲乏、气短等症状。脾胃气虚、运化失常导致膏浊堆积,故气虚质肥胖者,应采用补法治疗,补益脾气、健运中焦。常用中药包括党参、黄芪等。

3、阳虚质

    阳虚质肥胖者以阳气不足、手足不温、畏寒怕冷为主要特征,脾肾阳虚、水湿不化,痰浊凝聚形成肥胖。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阳虚质肥胖者以肾阳虚为主要病机,肾阳不足,火不暖土则运化失司,进一步可进展为脾肾阳虚之证,故调节痰湿质应健脾助运,补肾助阳。常用中药包括干姜、桂枝等。

4、气郁质

    气郁质肥胖者以气机郁滞为主要特征,以形体肥胖、神情抑郁、烦闷不乐等为主要表现。肝气条达则气机升降有序,中焦纳运有常,肝失疏泄则情志不畅、脾胃纳运失司、气血津液运行失常,膏脂滞于体内引发肥胖。故该体质肥胖者应疏肝理气、调理脾胃。常用中药包括柴胡、枳实、香附等。

5、湿热质

    湿热质肥胖者多表现为腹大腰粗、面垢油光等症状,该体质者嗜食肥甘厚味,喜坐少动,久则酿湿,湿热内蕴,发为肥胖。调理湿热质肥胖者应以清利湿热、通经理气为原则。常用中药包括薏苡仁、车前子、泽泻等。

6、血瘀质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与血在生成、运行等方面相互影响,气郁、气虚均可导致血液运行受阻。《医门补要》曰:“血实气虚者则肥”,气虚则运血无力,停留而瘀,气虚血瘀可导致肥胖,血瘀质肥胖者肤色晦暗、舌质紫暗、血行不畅。调理血瘀质肥胖者体质状态,需根据气郁、气虚等不同诱因导致的血行不畅采用相应方案,进而行气化瘀、补气行血、通腑降浊。常用中药包括丹参、桃仁等。

三、肥胖的中医外治

    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在治疗腹型肥胖时常具有简便廉效、副作用小、应用范围广等优势。

1、电针

    针刺可温经脉,调血气。电针,是应用毫针刺入人体一定部位后,再在针上通以电流的治疗方法。现代研究表明,电针能够通过“脑-肠-菌”轴拮抗机体的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的表达,调控脂质细胞与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等方面调节糖、脂代谢紊乱等以改善腹型肥胖。治疗频率选择上,以每周 2-3次为主,每疗程为6-12次,连续治疗 3个疗程为 1个治疗阶段,常难以长久耐受。

                     

2、穴位埋线

    穴位埋线是针灸医学的创新,是在针灸经络理论的指导下,将医用羊肠线埋入相应穴位区域,经过多种因素持久、柔和地刺激穴位,达到疏通经络气血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穴位埋线后,肠线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和吸收时,对穴位产生一种缓慢、柔和、持久、良性的“长效针感效应。现代研究发现穴位埋线可以通过内脏脂肪组织中内脂的持续抑制损伤的刺激作用,提高体表温度与脂代谢发挥疗效,延长及加强治疗肥胖的刺激作用。在频率选择上,一般为14天埋线1次,每治疗周期需要4-10次。

                   

3、耳穴压豆

    耳穴压豆法是在耳针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保健方法。具体操作是将表面光滑近以圆球状或椭圆状的中药王不留行籽,贴于0.6×0.6厘米的小块胶布中央,然后对准耳穴贴紧并稍加压力,使患者耳朵感到酸麻胀或发热。刺激耳部穴位可以通过调节下丘脑的“饥饿中枢”与“饱食中枢”达到降低食欲、减轻体重的效果。频率上约3-5天更换一次王不留行籽,10次为 1 个疗程。

                  

4、针刀

    针刀是将传统针刺技术与现代外科手术技术相结合,以中医基础理论及现代解剖理论为指导,通过对皮内组织穴位微创治疗以治疗疾病,是针刺疗法的又一创新。研究表明,针刀可以直接破坏脂肪颗粒并通过刺激下丘脑能量调节中枢降低食欲,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以治疗腹型肥胖。每周 1次,10次为1个疗程。

                  

5、其他外治法

    除上述中医外治法外,还有使用拔罐、刮痧、中药熏蒸、艾灸、穴位贴敷、推拿手法等治疗肥胖,但这些方法单独使用情况较少,多为联合他法使用。

6、疗效对比

    电针效果好,但治疗频率高,而刺激性大、治疗频率低且方便快捷的针刀更有优势。穴位埋线及耳穴的治疗成本相对低,治疗痛苦相对较少,操作便捷,且治疗频率较低。并有研究发现,穴位埋线法和针刀疗法的总有效率>电针疗法>耳穴疗法。

、总结

    中医治疗肥胖法多效优。多种外治法及体质调治法之间的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在使用时,医生会根据各种治疗方法的优势及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相信中医将会是您减肥道路上的强大助力。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