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文献对黄褐斑的认识

邓诗航医生 发布于2024-04-18 18:50 阅读量1383

本文由邓诗航原创

      黄褐斑,中医古代文献中又称为“黧黑斑”、“面黑皯”、“面尘”等,是临床常见的面部损容性皮肤病,常表现为颜面部出现的局限性黄褐色、褐色或咖啡色色素沉着,因有碍美观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中医对黄褐斑的认识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历代医家的继承和发展,使其由一个临床表现演变为一种独立的疾病。中医古文献对黄褐斑虽记述繁多,但记载中常存在缺少逻辑、记录驳杂、缺字错字等问题。本文追本溯源,从病名、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方面归纳总结古文献对黄褐斑的基本认识。

1病名演化

  黄褐斑,纵览中医古籍文献,根据临床表现,有“面尘”、“面皯疱”、“黧黑䵟”、“面皯黑曾”、“面黑皯”、“黧黑斑”、“面皯黯”、“面黯”、“面疵”等称谓,民间也有“肝斑”、“蝴蝶斑”、“妊娠斑”等说法。

  最早有关黄褐斑的文献记载可追溯到马王堆出土的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少阴脉不欲食,面黯,若灺色”和“厥阴脉:甚则嗌干,面疵,是厥阴脉主治[2]”。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中《素问·至真要大论》亦有记载:“岁阳明在泉,燥淫所胜……甚则嘘干面尘[3]”。另《灵枢·经脉篇》记载“面尘脱色”,“饥不饮食,面如漆柴”或“洒洒振寒,善伸,数欠,颜黑[4]”。”两汉时期的《难经·二十四难》称“面黑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是色泽去,故面黑如黛[5]”。此阶段所诉“面尘”、“面黯”、“面疵”、“面色如黛”均有黄褐斑的临床表现。

  此后历代医家又有“黑皯”、“面皯”、“面皯黑曾”等称谓。《神农本草经》:“菟丝子……汁去面皯”,“白僵蚕……灭黑皯,令人面色好[6]”。晋代《肘后备急方》:“面体黎黑……面多䵟或似雀卵色者[7]”。宋代《太平圣惠方·卷第四十·治面奸黑曾诸方》:“夫面皯黑曾者,由脏腑有痰饮……故变生黑皯[8]”。此阶段称谓亦有黄褐斑的临床表现,但还需和雀斑,粉刺相鉴别。

  明清中医外科学蓬勃发展,著作如林。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杂疮毒口》中指出:“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9]”。首次提出了黧黑斑病名,后世医家多沿用此病名。

  综上,从春秋到明清,古代医家通过不断的观察、传承与发展,将黄褐斑从最开始的临床表现完善为一种独立疾病。古人对黄褐斑命名虽不尽相同,但都体现了其面生黑斑,皮肤黯晦的特点。笔者结合黄褐斑现代中西医临床诊断指南和专家共识,认为“面尘”、“黧黑斑”、“面皯”、“面皯黑曾”、“肝斑”、“妊娠斑”、“蝴蝶斑”、“黑皯”均属于的黄褐斑的古代病名。

2病因病机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马王堆出土的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首次出现类似黄褐斑临床表现疾病的病因病机记载,其文曰:“足厥阴之脉……面骊,厥阴脉主治”。“足阳明之脉……颜黑……是阳明脉主治”。“足少阴之脉……面黯若烛色,少阴之脉主治[2]”。其从经脉的角度认为黄褐斑与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有关。《黄帝内经》中多处论述此病。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岁阳明在泉,燥淫所胜……甚则嘘干面尘[3]”。从五运六气的角度提出燥淫胜,可至面尘。又如《灵枢·经脉第十》:“胃足阳明之脉……颜黑……是主血所生之病者[4]”。从经脉论述黄褐斑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基本一致。

  汉至唐时期:《伤寒杂病论》部分章节与本病相关。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黄家日晡所发潮热……额上黑”。“膈间支饮……面色黧黑[10]”。认为黄褐斑与痰饮有关。隋代《诸病源候论》首次提出“面皯䵴”、“面黑皯”的病名和临床表现并有专篇论述,如卷二十七:“面皯䵴候:人面皮上或有如乌麻……此由风邪客于皮肤,痰饮渍于腑脏,故生皯䵴”。卷三十九“面黑皯候:面黑皯者,或脏腑有痰饮,或肌肤受风邪,令血气不调,致生黑皯[11]”。其认为此病和外感风寒,内伤于痰饮导致的气血失调,气滞血瘀有关。汉至唐时期不仅在春秋时期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认为黄褐斑与外感邪气,内伤痰饮瘀血所致气血不和,气血凝滞有关,还孕育出了很多相关临床治法,如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均详细的记载了诸多治疗黄褐斑的外用处方,剂型种类丰富多样。

   宋金元时期:从宋代起,官方多次组织医学专科书籍的编纂,相关医学书籍更为丰富。《太平圣惠方》卷第七、第二十六分别记载了黄褐斑面色黧黑与肾虚,肝盛有关 [8]。《严氏济生方》卷七:“带下久而不治,令人面色黑干黯[12]”,记述了黄褐斑与妇人带下日久的关系。《圣济总录》卷十七:“䵟黯之状,点如乌麻……皆由风邪客于皮肤,痰饮浸渍[13]”,同样认为黄褐斑是内因外因相合而致病,由外感风邪,痰饮浸淫所致气血不和而致。其卷一百八十七,《补虚驻颜色篇》强调补益气血对治疗黄褐斑的重要性。宋金元时期很多古文献记载了从补肾填精的角度治疗黄褐斑的方剂,如《圣济总录》中的补肾肾沥丸、菟丝子丸、阳起石[1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的莲子丹、安神丸[14];《严氏济生方》中的十补丸、鹿茸丸[12];《御药院方》中去黑皯方等[15],且更重视脏腑在黄褐斑的病因病机中的作用,其普遍认为与脾虚、肝旺、肺燥、肾虚有关。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外科学迅速发展,关于皮肤病的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更加细化和深入。《外科大成》:“黧黑斑多生女子,由血弱不华……疑事不决所致[16]”。又《外科证治全书》“由忧思抑郁,血弱不华所致[17]”。两者均认为女性易受情志因素影响致肝气郁结,日久耗伤阴液,从而导致面部气血不荣而生斑。《张氏医通》和清代《医碥》中均有相似记载,强调了黄褐斑发病的性别差异[18—19]。《杂病证治准绳》中描述面色时引述了《黄帝内经》中的学说,认为“运气面尘有二,一日燥金制肝……阳明在泉,燥淫所胜,病嗌干面尘。”提出黄褐斑病因是阳明燥胜、肺金燥郁。还强调了经络与本病的关系,“肝足厥阴之脉……面尘脱色”,“胆足少阳之脉……,面微有尘[20]”。

  综上,黄褐斑的病因病机演变大致从最初的经络学说开始,到五运六气,随后到三因致病,又到脏腑论治,最后不断的深化和总结,至今仍在发展,有新的理论提出。近现代医家大多认为黄褐斑的发病和外因、内因、不内外因导致肝、脾、肾三脏异常,进而导致气血失调,气血不能濡养头面有关,另情志失调、女子冲任功能失调,气滞血瘀,亦可使气血不能上荣于面,也可产生色斑。

3治则治法

       历代医家治疗黄褐斑均十分重视内外合治,在论述黄褐斑的具体治法时大多涉及内服方和外用方,如《外科正宗》中治疗黧黑斑时,论到“朝服肾气丸,早晚以玉容丸洗面”。古代内服方主要以活血化瘀、疏肝调脾滋肾为主,偶涉及清心肺。如《普济方》中桃仁散功用活血化瘀;《医碥》中六味丸功用滋补肝肾;《外科证治全书》中加味归脾汤送六味地黄丸,功用为健脾补肾兼疏胆清肺。古代医家治疗黄褐斑时尤为注重外治法,总结出了种类丰富,剂型用法多样的外用方。笔者总结了古代文献中治疗黄褐斑的外用方,共得到236首不同组成的外用方剂,有澡豆、面脂、面膏、胶剂、散剂、丸剂等多种剂型,如此外,古代医家也十分重视养生之道,故黄褐斑的日常养护也蕴含在对机理的阐述中。如《普济方》曰“饱食安坐,无所为……积聚不消之病,使人面皯是也[21]”。古代医家认为情志失调、饮食失节、劳逸过度均可导致气血失调,颜面不荣而成斑。故预防黄褐斑需节饮食,畅情志,慎风寒,适劳逸。

4小结

       中医治疗黄褐斑源流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可见相关记载,历代医家不断继承发展,为现代全面的黄褐斑中医治疗认识打下了夯实的基础。从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医理论体系的萌芽,到魏晋隋唐时期的针灸脉学发展,又到宋金元时期的三因理论,脏腑辨证理论,再到明清时期的藏象学说,温病学说,最后到近现代中西医理论结合,本研究发现古文献对黄褐斑的论述,整体符合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历史。

参考出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