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汤剂煎煮法

邓诗航医生 发布于2024-02-11 12:16 阅读量759

本文由邓诗航原创

一、煎煮前准备

1.中药材处理:苜先,确保药材质量,无杂质异物。部分需要特殊处理的药材,如贝壳类、矿物类等硬质药材应提前打碎或研磨以便有效成分溶出;而种子类、果实类等含有油脂和糖分较多的药材,则可考虑先浸泡一段时间使之软化后捣碎。

2.浸泡药材:将药材放入清洁的容器中,加入适量清水(通常为药材体积的5-10倍或是水量淹没过药物2—5厘米【2—3横指】),浸泡30分钟至数小时不等,使药材充分吸收水分,利于有效成分溶解。


二、煎煮过程

1.煎煮方式:

(1)煎药器具:一般采用砂锅、陶瓷罐、不锈钢锅或玻璃煎器等材质稳定的器皿,避免使用铁、铝等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的器具,主要是因为铁锅或铜锅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如与鞣质类的成分可生成鞣酸铁,使药液的颜色加深。与黄酮类成分可生成难容性聚合物。与有机酸类成分可生成盐类。这些都会影响汤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

建议:最好用砂锅、砂壶、不锈钢锅或搪瓷锅。五金店十几块钱的普通砂锅也行。如果经常喝药又想省事,可以买电砂锅,更方便。

加水量:加水量要严格把控,因为,水多了可能会影响药效,且服用困难;水少了,可能煎焦。一般第一煎加水量控制在高出药面3厘米为宜,第二煎控制在高出药渣表面 2厘米左右。但应注意质地疏松、体积大、芳香易挥发类的药材,加水以覆没为度;质地坚实体积小、需要长时间熬制的,需多加水。

建议:伸出手指——水比药面高出2根或3根手指头即可。

煎药火候:药材先武火(大火)煮沸后,改文火(小火)慢煎。煎药温度的高低,中医称之为“火候”一般习惯上称为“文火”或“武火”。所谓文火,就是弱火,温度上升缓慢,水份蒸发较慢。所谓武火,就是强火,温度上升快,水份蒸发的也快。如煎药时火候过强,水份蒸发快,会影响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锅。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药效果就差。

建议:一般是在未沸腾前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状态,可减慢水份的蒸发,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2.煎煮时间和次数:通常情况下,一副中药需煎煮两次,第一次煎煮时间约为20-30分钟,第二次则稍短些,约15-20分钟。这是因为许多有效成分并非一次性就能完全煎煮出来,分次煎煮能更充分地提取药材中的有效成分。

3.翻煎方法:在煎煮过程中,适时搅拌药材,有助于药材各部位受热均匀,提高有效成分的煎出率。

4.服用方法:两次煎煮得到的药液混合,分早晚两次温服,或者遵医嘱调整剂量和频次。

三、特别注意事项

1.按照医嘱用药:不同病症、不同体质以及不同方剂,其煎煮方法可能有所差异,必须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

2.避免煎煮过久:长时间高温煎煮可能会导致部分有效成分被破坏,甚至产生有害物质。

3.特殊煎煮要求:对于一些具有特殊煎煮要求的药材,例如“先煎“(如磁石、牡蛎等)、“后下“(如薄荷、钩藤等)、“包煎”(如旋复花、葶苈子等)以及“另炖”(如人参、鹿茸等贵重药材)等,都应按照医嘱和传统煎煮法则执行。


特殊煎煮

特殊煎煮要求是中药煎煮过程中的一种个性化处理方式,旨在根据不同药材的性质和药效特点,采取不同的煎煮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以下是对几种常见特殊煎煮要求的具体解析:

1.先煎:适用于质地坚硬、难以出汁或需要长时间煎煮才能充分提取有效成分的矿物类、贝壳类药物,如磁石、牡蛎、龙骨等。这类药物通常在其他药物之前单独加入锅中,用冷水浸泡30分钟至数小时后开始煎煮,待其煮沸并保持一段时间(一般为半小时以上)后再加入其它药物共同煎煮。

2.后下:主要用于一些含挥发性成分或者热敏性强、久煎易失效的草本植物类药物,如薄荷、钩藤、荆芥、砂仁等。这些药物应在其它药物快要煎好前5-10分钟才投入锅内,以免其有效成分因高温煎煮过久而损失。

3.包煎:对于那些含有绒毛、细小种子或容易糊化沉底导致服用不便的药材,如旋覆花、葶苈子、车前子等,应先用纱布包裹后与其他药物一同煎煮,这样既可以防止绒毛刺激咽喉,又能保证药物的有效成分充分溶出。

4.另炖:对于一些贵重药材,尤其是滋补性强、不易煎煮的药物,如人参、鹿茸、虫草等,为了避免与其它药物一起煎煮时影响其有效成分的释放,通常采用单独炖煮的方式,炖好后将汤液混合到主药煎煮好的药汁中。

5.烊化:烊化即溶化。在其他药煎至预定量并去渣后,将其置于药液中,微火煎药,同时不断搅拌,待需溶化的药溶解即可。或者单独加温溶化,再加入去渣的药液中微煮。如阿胶、芒硝、饴糖、蜂蜜等。

6.冲服:某些芳香或贵重药物不宜加热煎煮,可研成粉末冲服,如三七粉、灵芝孢子粉等。如有复煎或三煎,应合并药液后,再加入冲服的药物,然后分次服用或者将冲服的药物按服用次数等分分好,然后每次服药加进去。

参考出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