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抽动

谢炬辉医生 发布于2022-11-03 09:22 阅读量647

本文转载自2021年,儿科主治中级用书

分为运动性抽动指头,面部,颈,肩,躯干或四肢肌肉的不自主、突发、快速收缩运动。发声性抽动是累及呼吸肌、咽肌、喉肌、口腔肌和鼻肌的抽动,使通过口鼻和咽流的气流发出声音。

主要表现包括运动性抽动发声性抽动及伴随的心理行为异常。

平均发生在6到7岁,2-15岁为高发年龄,以5到9岁最多,90%在十岁前起病。发声性抽动一般较运动性抽动出现比较晚,平均发病年龄11岁,而复杂的发声性抽动包括秽语的疾病年龄更晚,平均年龄为13到14.5岁。

首发症状可为运动性抽动,也可为发声性抽动或两者同时出现,通常以眼面或头部抽动为首发症状,眨眼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其他依次为张口,点头,耸肩,摇头,撅嘴,耸鼻,眼球转动,伸手臂等,部分病例与发声性抽动为首发症状,少数以秽语起病。

运动性抽动通常从面部开始,逐渐发展到头颈,肩部肌肉,而后波及躯干及上,下肢表现为眨眼,皱眉,歪嘴,吸允等动作及颈肩躯干及上下肢抽动,抽动频度和强度呈波动性特征,患儿可短暂自行控制抽动症状。

发声性抽动一般出现在运动性抽动发生1到2年后,个别病例先于运动性抽动出现,表现为反复发生干咳或清嗓门,哼叫声等,也可反复发出秽语,模仿或重复言语,多在交谈中发生,尤其在句子末尾或欲停顿时。

一般治疗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和活动,避免过度兴奋,紧张和疲劳,引导患儿进行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药物治疗有氟哌啶醇,可乐定,硫必利,匹莫齐特等。

参考出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