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是自己作主的地方,而它本身就可以使天堂变成地狱,地狱变成天堂。所有人都体会过不开心,没有人的生活是一帆风顺的,但是绝大多数的负面情绪都可以随着时间而减弱,但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总是会感觉不开心,甚至一些本身积极的事情,也会让他们产生消极情绪。我们如何掌控这种消极思维,影响着我们是自信还是恐惧,是充满希望还是满心绝望,是拥有自主还是感觉受制,甚至,还会影响着我们能否获得成功。很多研究都证实了持续性的负性思维会降低健康和幸福感,以下列举3种常见的负性思维,希望能帮助你提起警觉:有些时候,我们会对自己说一些不好的话,这些话会降低我们的自信,低估自己的潜能,让我们表现得更差。低自尊和自卑感:个体可能由于过去的经历、家庭背景、社会比较或其他原因而持有负面的自我评价,导致他们经常贬低自己,甚至在没有明显错误的情况下也会进行自我打击。
完美主义倾向:有些人对自己的期望过高,追求完美,当无法达到预期标准时,他们可能会严厉地批评自己,甚至放大自己的不足。
恐惧和焦虑:面对未知或挑战时,人们可能会感到不安和焦虑。为了应对这种不安,他们可能会通过自我打击来转移注意力,或者作为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
社会化影响:在某些文化或家庭环境中,自我批评可能被视为一种谦虚或努力进步的动力。然而,这种过度强调自我批评的社会化过程可能导致个体习惯性地对自己进行负面评价。
习得性无助:个体在多次面对挫折或失败后,可能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即认为自己无论如何都无法成功,从而放弃努力,并经常进行自我打击。
试想一下,如果你有个这样的朋友,每天对你说“你还不够好”、“你做这个还不行”、“你不会成功的”,你还会觉得这个人是为你好的真朋友吗?如果不是,那你又怎么能够忍受每天对自己说这些话呢?!每天对自己进行这样的自我攻击,就像是有一个不真心的朋友,并且放任这位朋友整天诋毁自己。久而久之,自己都变成了自己的最讨厌的敌对者。消极思考的一种常见形式是这样的:把现下的状况拿来评估,并假定为一种消极的状态。对很多人而言,经典的对“半瓶水”的看法,久之会形成一种习惯性的和自动化的态度模式。拥有这样习惯思维的人,会将拥挤的公交车和下雨天这样的事情,都自动加工成一种消极的感受。我们都知道,交通和天气,都不是天生就具有积极或消极属性的。而当你把这些有选择性地与经历的境况联系起来时,这些事物就具备了积极或消极的色彩了。过度担忧:个体常常担心事情会朝着最坏的方向发展,即使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这一点。他们可能会为未来的事件或结果感到焦虑和恐惧。
负面自我暗示:个体可能会对自己进行负面的心理暗示,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或者注定要失败。这种自我暗示可能会削弱他们的自信心和动力。
忽视积极因素:在面对挑战或困难时,个体可能只关注问题的负面方面,而忽视其中的积极因素或潜在机会。
自责和归咎:当事情不尽如人意时,个体可能容易自责,认为一切都是自己的错,甚至对一些小错误或不如意的事情进行过度的归咎。
同样一件事情,有些人会有积极的体验,有些人则不是。就像拥挤的交通,有些人会将此看做是听歌放空的难得机会;会把下雨天看做是窝在家里看书喝茶的好时机。这些都在于你如何评估和假设这些情境。这是一种最最简单和最最常见的让自己感觉不好的方法:让自己觉得不如别人。尤其是,我们还经常去和那些拥有更多的人进行比较,那些更有魅力的人、更能赚钱的人、甚至是朋友圈有更多点赞的人。当你感觉到你特别想拥有别人拥有的那些,或者是自己感觉到嫉妒、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时候,这说明你可能正在经历一种负向的社会比较。尽管有些时候,这些比较的结果是很客观公正的,但这对于你的幸福感和生活事业的成功并没有什么帮助。不仅如此,很多研究还证实,这种习惯性的负向比较,会让人体验到更多的压力、焦虑、绝望,以及做出更多自我否定(self-defeating)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