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有过以下经历:
朋友突然打过来诉苦吐槽,哪怕自己的状态也很差劲,“我”依旧会耐心接听;
在地铁里,突然的被道德绑架喝令让位,纵使不满对方的语气,但还是乖乖让位了;
一个不太熟的同事找你帮忙,尽管你手头的工作也很多,但最终还是答应了下来。
这些画面,是许多善良的人的无奈之处——对人过于善良,却总是默默吃亏。
但是,造成这样的境地,其实存在自身的原因。对别人的容忍总是太多,对自己的照顾太少。
就像电影《教父》里有句台词所说的:“没有边界的心软,只会让对方得寸进尺;毫无原则的仁慈,只会让对方为所欲为。”
无节制的善良,是不断令你受伤的元凶。
那些受伤的时刻,正是命运在提醒你,善良的时候,不要忘了为自己的善良装上一点锋芒。
因为,漂亮的玫瑰,也需戴着些锐刺,以保卫自己不被野兽们蹂躏。
01
锋芒一:
适当的止住泛滥的共情
善良的你,或许会在生活里,自然而然成为“共情中心”,不管是朋友不幸遭遇,还是网络上的伤心故事,都会引发你负面情绪的泄洪。
而这就是过度共情带来的「共情疲劳(compassion fatigue)」。
在历史学家Joinson的一篇文章中,就记录一则关于共情疲劳的故事。
一位名叫杰姬的护士倾尽全力去救自己最喜欢的病人,但却无力回天。失去生命的痛苦使她感到强烈的无助和愤怒。
此外,他在观察急诊室医务人员时,发现他们都在被一种特殊的倦怠感困扰。
这种“特殊的倦怠感”被解释为过度投入共情,导致身心疲惫,能量大量消耗,甚至对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每个人的心理能量是有限的,超额共情,就像没了油的汽车,不断轰油门只会对发动机产生损耗。
解决对策
1、学会敷衍式共情
当我们在共情他人这件事上出现了倦怠感的时候,就需要关闭接收负面信息的雷达,学会「敷衍式共情」,用“适当的冷漠”,来保护自己。
敷衍式共情不是真的敷衍,而是一套帮助朋友更好获得被倾听感的话术。在尊重他人情绪的前提下,放下“为他人解决难题”情结。
例如,可以尝试重复对方的最后一句话,简单地回应一些疏导情绪的句子,例如:
“嗯嗯,支持”、“你说的对”、“我太懂这种感觉了”、“对对对,这太让人/难受/沮丧了”。
又或者通过提问,转移对方的注意力:“你准备怎么办?”、“我要是你我真的很无助”。
2、察觉自己开始走神,停止「机械共情」
当你发现对方说的话无法进入你的脑子,心思已经飞到九霄云外;当你发现你开始努力扮演倾听者的角色时,请即刻停下来。
你有可能已经感到共情疲劳,而这是脑子给你发的求救信号,它暗示你该离开此刻的语境,离开情绪的漩涡出去换口气了。
你能理解别人情绪里的一部分,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共情”不是你的任务,你不需要完成自己强加的kpi。
3、倾听时,遵守少建议,多鼓励表达原则
很多时候,倾诉者的表达,往往是为了倾诉内心堆积的负面情绪。
这时候,作为倾听者,与其盲目地给建议,不如用提问代替:你现在感觉怎么样?他为什么这样?怎么能让你好受点?
通过问题,为朋友的表达寻找到一个合适的抒发口,这样,既能让朋友的倾诉得到一份回应,又能最大限度的降低你的精力耗费,规避共情疲劳的出现。
02
锋芒二:
制定友善规则,保有「攻击性」
善良的人,总会害怕说不,被他人占了便宜也会选择默不作声,担心一旦拒绝或者反击,对方会受伤,让场面变得难堪。
例如,前文所提到的“地铁让位”场景,哪怕你内心不想要让出位置,你依旧会被自己的“道德责任感”推使着做出让位行为,并且找到100种理由,来合理化自己的妥协选择。
这是一种没有自我边界感的表现。
太在意保持表面的和谐,而这往往会压抑你内心的自我需求。
要知道,“友善”是很宝贵的,不要轻易浪费,我们可以保持友善,但也请为友善树立起一些规则。
解决对策
1、学会建立人际关系的优先级和规则
以自己为核心,将身边的人和事按照重要程度分级,并要求自己按照顺序给予自己的友善。
例如第一级是自己,第二级是父母,然后是伴侣、好友、同事,以此类推......
明晰的人际关系层级可以让你清晰地看到自己花在不同人、事上的责任。
在一个明细标准的参照下,我们才可以有意识地去调整“友善”使用的范围和大小。
2、适当的保留一些「攻击性」
如果对方做出了逾越的行为,你需要去卸下温和的面具,适当地对外界释放「攻击性」,只有你向他人展现了自己的边界以及边界被触犯时的后果,才有可能降低别人再次触碰边界的可能。
捍卫自己的尊严和利益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或许有时场面上显得「不体面」,但在很多时候执着于体面这件事不仅无法让你更加贴近「真实的自我」,更无法让你得到那些本该属于你的东西。
而且,当你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不再在乎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完全忠诚于内心时,应和场景的攻击性讨厌,不仅不令人讨厌,反而会让人觉得这个人很有自己的原则,充满魅力。
03
锋芒三:
放下牺牲式道德感,把握生活的节奏感
太过于善良的人,还有一份苦恼,那就是太害怕辜负他人的期望。
例如:朋友的热情邀约,节假日,你想要在家里好好的休息,收到了好友的游玩邀请。你的委婉拒绝,耐不住朋友的一顿暖磨硬泡,“不要说这么扫兴的话嘛,我可是兴致勃勃来找你玩的。”
听到这句话,或许你的内心不由升起一阵愧疚,并且开始反思自己,“我是不是太扫人兴了?”
像这样的场景,或许还有很多,你常常会为了让周围的人“稍微开心”一点,而牺牲自己。
但正是这些一点一点的让步,成为了破坏生活「掌控感」的根源。
以至于,有时候,你会闪过一个怀疑的念头:“这真的是我想要的样子吗?”
这一刻,你突然觉得自己总是被推着走,自己的步调,好像消失了。
解决对策
1、走出迎合期望的陷阱
这份自我怀疑的发端,其实是你无法清晰的理清「自我意愿」与「他人意志」之间的边界。善良带来的道德感,总推使着你背上一些不必要的责任与期待,这便为那些“他人意志”提供了入侵的漏洞。
但是,要知道,一个人,首先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存在,然后才有其他属性,换而言之,首先你需要先做好自己,才能去帮助他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步调,我们没有必要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牺牲自己的速度。
只有摒弃自我牺牲的陷阱,走出“被期待”的困境,人生的节奏感才会重新回归。
你可以尝试在生活里创造一个「自我反省」的空间,创造这个空间的目的,是为自己提供一个与自己对话的平台。在这段时光里,你可以通过日记、绘画、阅读,冥想来了解内心真正的需求和想法。
2、尝试去接纳「自由表达的碰撞」
或许,你会担忧不同意志碰撞下带来的冲突。
但,一段深度健康的关系,是可以容忍彼此「自由表达」的,越是亲密,越应当给予彼此意志碰撞的空间。
你可以表达你拒绝,对方也可以表达自己的失落,我表达我的不满,你坚守你的原则。这都是人际关系相处种正常的情绪浮动,我们不需要为了和谐的氛围环境而压抑自己内心真正的动机是自己的需求。
真正的爱,能够使人发生改变,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扩充」,我们有矛盾,我们碰撞,所以我们才更深入的了解对方,建立起更加紧密的羁绊。
如果,一段关系里,对方不能够给予你情绪的接纳空间,那就说明你需要警惕这段关系,因为你们的情绪付出已经失衡了。
这时候,早点远离,才是明智之举。
心理学里面有一种说法,得抑郁症的都是善良的人、都是心思缜密的人。
其实,这不是一个绝对的说法。心理学中,关于人心理功能的防御方式有很多种。
它的意思是,因为一个人不懂得攻击别人,没有发泄负面情绪的渠道,因此“善良的人”会比其他人更容易将攻击转向自己。
大部分人都是用防御来让自己感觉良好,但是“善良的人”运用的防御是——自我攻击和自毁。
所以,为自己的善良武装上一点锋芒,是想提醒大家,警惕生活的错付。
一颗心火热,一颗心冰冷,注定有一颗心会疼;一个人精明,一个人傻气,注定有一个人难平衡。
希望你是一个值得珍惜的人,
也希望你能遇到值得珍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