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大约4000字,预计需要花费15分钟用于个人成长
每当我遇到困境的时候,我都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努力的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
如果说结果重要,那么只要没有达到理想结果,所有的过程是不是就毫无意义?
如果说过程更重要,那么没有了对理想结果的驱动力,还能不能努力投入?
后来我才明白,期待付出马上有结果,是一种完美主义心态。
完美主义者总是在期待万无一失、一劳永逸,但我们知道生活是动态的,一直在变化,你可能永远都达不到那个点。
即便是做到了,完美主义者也仅仅会高兴那么一瞬,接着又会产生新的烦恼,奔向更完美的目标。
所以,完美主义者通常难逃焦虑、自卑与抑郁的心理困扰。没办法,这是由我们特有的非理性认知方式所决定的。
说得具体一点,这种非理性认知方式,往往会使我们有这样的表现:
(1)极其恐惧和排斥失败。(但失败是无法避免的,因而导致焦虑)
(2)用不理智的、不切实际的标准要求自己。(因为达不到而导致自卑)
(3)从不满足和欣赏自己已获得的成就,只关注自己没做到的事。(这种不满不断产生消极情绪,导致抑郁。)
我曾接待过一些完美主义的来访者,他们大多都具有以上这些特征。
以我的经验来看,完美主义者除非能从这种非理性的认知中走出,否则难逃焦虑、自卑与抑郁的困扰。
01
努力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1) 从追求完美到追求完成
完美的目标虽然诱人,但能否实现才是一个目标的关键。
想想看,一个人总是为自己设定达不到的目标,
这除了能装作很努力的样子外,一点用也没有。(许多人的新年计划就是如此)
要想让设定的目标有价值,就必须优先保证这个目标是能够实现的。
也就是说,要充分考虑到现实条件和自身状况。
比如,一个超重的,平时连散步都懒得去的肥胖者。
他如果给自己设定,从明天起每天要跑步1小时的目标,那么这对他来说就是过于完美和不现实的。
尽管勇气可嘉,听起来振奋人心,可是达不到又有什么用呢?
如果他能充分考虑现实,将目标设定在一个可实现的范围,
那么,他就会这样去要求自己:先从每天饭后散步15分钟开始,能够完成目标一段时间后,再一点点地提高挑战性,逐步过渡到每天跑步一小时的总目标。
像这样不再以完美为导向,而是以完成为导向的思维方式,可以归结为这样的一句话:既要有挑战性,又要有实现的可能。
(2) 从追求极端,到追求最佳平衡
完美主义者的一大特征就是非黑即白的认知方式,常常表现为“要么做到完美,要么一点也不做”。
这句话乍一听觉得很有骨气的感觉,可是也没什么用。
你想想,完美是永远无法达到的,既然达不到完美,那就什么都不做。
结果就是荒废青春。
因此,改变这种非黑即白的极端认知方式,就要学会去寻找两个极端之间的最佳平衡点。
或者也可以叫做“黄金分割点”、“黑与白之间的灰色地带”。
举个例子,就好像处于减肥期的你,运动了40分钟后大汗淋漓,焦渴难耐。
然后你进入了附近的超市想要买瓶水喝,面对冰柜里的一排排冰镇可乐,如果你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你此时会这样想:
要么一滴也不喝(为了不打破减肥计划),要么一瓶全喝光(实在忍不住了,放纵一把)。
一滴也不喝,忍得太痛苦了;全喝光它,这40分钟白运动了,肯定懊悔不已。
但是,如果你能试着去寻找两个极端之间的平衡点,你可能就没那么痛苦了。
比如:喝冰镇的无糖可乐(自己爽了,也不会担心热量);或者买迷你装的小可乐过过瘾(自己爽了,热量也比较低)。
(3) 从只关注失败,到感恩已获得的成功
我们常听到要对他人心怀感激,其实心怀感激不只要对他人,更要学会对自己。
也就是要学会感激和欣赏已获得的成就。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当我们成功做到一件事后,无论这件事是什么,我们都由衷的高兴。
但这种积极情绪只会持续一段时间,随后就消失不见了。
回忆一下,无论是你考上心仪的大学、买到了自己的第一台车、还是得到了加薪。
那一瞬间都非常兴奋,但随后,它就不再那么使你兴奋了。
这是因为你已经将它视为是理所应当,对它已经习以为常了。
如果你是一个完美主义者,那么情况还会更糟糕。
你不只会淡忘你所获得的点滴成功,还会对它们视而不见,因为你只在乎那些你已经失败或还没做到的事情上。
换句话说就是,你对你总是不满足,无论你达到过多少成绩,你就是不满足。
不满足的结果就是:不管你拥有多少,你都很沮丧、消极。
这样下去,我说不抑郁你信吗?
那么,如果你能用欣赏和感恩的眼光,时常回顾已获得的成绩,这又会怎么样呢?
结果就是,你也会时常重温起那些成绩曾带给你的喜悦和满足感。
这绝不是自满的表现,而是一种对过往成绩的重温和纪念,是积极情绪的再现。
它的意义就如同情人节对于情侣,婚姻纪念日对于夫妻,生日对于一个人一样,只会使我们获得更多积极情绪,获得更多继续前进的动力,且行且珍惜。
正所谓知易行难,当你刚开始尝试的时候,你可能会感到改变所带来的巨大阻力。
甚至还会因为自己没能“完美”地做到以上建议而沮丧。千万不要这样。
如果你总是想着“完美”地去摆脱“完美主义”,那么你是无法得到真正改变的。
很多时候,结局无法改变,但是人的认知可以改变。
02
如何放下执念,不钻牛角尖?
一件事情没有做好,有多方面的原因,把外在的不可控因素也排列出来,改变可以改变的,接纳无法改变的。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蔡格尼克效应”:是指人们对于未完成的事情,比已经完成的事情有更强大的驱动力,对于未完成的事情有着更深刻的印象。
不管是无疾而终的恋爱,还是小时候心心念念没有吃到的糖果,又或是曾经没有获得的关爱,我们对于“未竟之事”总是念念不忘,这种执念对我们之后的生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说起那些无法改变的结局,想必给你最大的感受便是「遗憾」。
有时候,我们必须接受,遗憾就是无法改变的。
遗憾是我们人生中一定会存在的部分而非偶然,人生本来就没有“最正确的”选择,选哪条路都会留下遗憾,而我们活着的目的并非是在弥留之际留下一个完美的“圆”。
不算是做出什么选择,当没有达到预期时,都会后悔在那个岔路口没有选择另一条路,然后责怪当初做出这个选择的自己。
不能释怀是一种对自己过去所做事情的一种反思,而产生的一种不安、遗憾、自责的情绪。
简单来说,一个人因为不满意现在的结果,所以就会否定自己曾经做过的跟这件事相关的决定和选择,认为当初的自己做得不够好才导致了现在的局面。
后悔的可是你过去的选择和行为,有可能是做过的,也有可能没做过。
心理学中精神分析流派的观点——人的心理创伤必须经过不断“哀伤”的过程。
换个角度说,时间之所以能治愈一切的本质,是通过「不断哀伤」来「转移注意力」。
我最近看到了一句话很喜欢:
“如果十年八年不行,那就半个世纪,人类史上没有什么创伤阴影可以熬过一百年的时光。”
确实,大家都说时间可以慢慢愈合伤口。
可是,每当我无意中想起:为什么那么难度过?那么痛苦?我都会怀疑,时间到底能不能治愈我所经历的心理创伤。
上文提到:心理学中精神分析流派的观点——人的心理创伤必须经过不断“哀伤”的过程。
没错,这些心理学学家,告诉我们就是要不断地痛苦和难受,才能保持健康的心理,去除阴影。
在不断的哀伤中,这最初自然是痛苦的,但在回忆不断重复之后,也将渐渐引发失去痛苦的能力,这是一种反应消退的历程。
在这个历程中,
我们要接受已经发生的事情,因为它已经发生、无法改变;
我们要接受那份情感情绪,那份悲伤或愤怒等,学会与自己的情绪对话,而不是与自己的情绪为敌。
在一次一次的哀伤中,我们再次想起时已没有当初那份情绪,而是接受了发生过的事实,接受了当时也确实产生了这样的情绪,接受以前的自己,这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人的心理是存在一套防御机制的,可以令我们躲避掉那些引起我们不适的感受。
可能一个人心里受过的伤并不是被时间所治愈,而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学会了回避以往的伤痛。
你可能觉得这样也蛮好的,反正也是一种“转移注意力”避免伤害的好方法。
但是,要知道,转移注意力≠逃避问题。
不少的心理学学者,特别是精神分析流派,认为人的问题不及时的解决,是会对以后产生很大的影响,不然也不会如此强调原生家庭以及童年经历的重要性。
当我们回避了这份伤痛,可能它无声无息地被我们压抑到了潜意识之中,并影响我们以后的行为模式;
可能会令我们产生了一些不合逻辑、不合理的想法,自己却没法意识得到;
可能在遇到相似的情景时,表现出当时的所作所为,甚至连被遗忘的情感与不安又会再次浮现起来,等等。
如果这份阴影令你的痛苦迟迟走不出来,例如居丧反应的痛苦持续超过一年,那么就需要专业的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才可以治愈。
因为这份伤害已经损坏了自己的心理调节系统,也就是那些严重的精神类心理类疾病,例如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症、焦虑症等等。
这些所呈现的已经是一种病状,已经是异常的心理状态,他们失去了所谓让时间治愈伤痛的能力。
最常见的就是演化为抑郁症,弗洛伊德曾指出哀伤与此的区别:哀伤是对丧失的正常和有意识的反应;而抑郁是由于把所失去的人的意识的矛盾和敌对情感转向自己的结果。
所以,
正如我上面所说,在不断哀伤中,接受发生过的事实,接受当时也确实产生了这样的情绪,接受以前的自己,这才是“时间良药”。
当然,
我们身边身患精神疾病人占少数,当自己一直在阴影中走不出来时,我们也不要慌张。你可能爬到这个洞穴的一半,再走一段路就可以看到光了。
希望,
受伤的你能在哀伤中逐渐消退痛苦的反应,接受那段过去,正视自己,而不是逃避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也别忘记身边的朋友亲友的支持。当你见到光芒的时候,你不仅有的是具备了健康的心理系统和充沛的心理能量,你还成为了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最后,
希望下次当你想起当初的伤痛时,就像你现在想起小时候当时那件最尴尬无比的事情时,已不再是当初那份尴尬,倒是觉得挺可笑的,或当初的自己怎么是这般“固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