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青少年心理咨询 | 人们在自杀前,会想些什么

邱建国医生 发布于2023-05-08 15:36 阅读量197

本文转载自重庆临江门医院精神心理

近年来微博上一则“遗书”引起了重视,写遗书的是大连理工大学的研究生三年级学生。
网友们接力转发,只为争取一点儿拯救这位学生的微渺希望。
但可惜的是,当天中午,大连理工大学发布了官方通报,证实了这位同学已不幸离世的事实。
近些年来,高学历精英自杀的案例已屡见不鲜,真的是他们的抗挫力太弱了吗?

01.

硕博生,精神障碍“高危群体”

告别之前,这名同学在微博上留了一封长长的遗书。
在这段文字中,他曾多次提到了“自己太笨”、“延毕丢人”等字眼,并记录了自己这段时间所承受的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和负面情绪。
近年来新闻报道的“硕博生自杀”事件越来越多,但大多都是情绪崩溃和压力过大导致的。
权威科学期刊《Nature》发布的《2019年博士调查》显示,36%的人曾因攻读博士而感到焦虑/抑郁。
世卫组织2018年发布的国际调查也发现,在过去的12个月中,有31%的博士生出现了精神障碍的迹象,例如重度抑郁症、一般性焦虑症或恐慌症。
硕博生,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精神障碍高危群体”。

02.

眼下的困境,为何如此难熬?

为什么三年研究生时光都熬过来了,偏偏在最后关头熬不住了呢?
想必这是很多看到这则新闻时,大家们都会浮现的想法。
根据遗书的内容,我们可以大概揣测下他的心理:

“如果无法按时毕业,身边人会怎么看我?我会不会让父母失望?我的人生是不是就此毁了?”

在旁观的很多人眼中,这位研究生所遇到的困境,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
他无非是一时钻进了牛角尖,把所有事情想得太严重太复杂,最后把自己弄崩溃了......
但是,我们只是局外人,而这位研究生才是当事者,所以我们无法轻易地评价他的做法。
毕竟整个社会都在倡导要成功,却没人告诉我们,失败了该怎么办?
俗话说,有压力才会有动力。
父母高要求孩子、希望孩子成绩好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鼓励孩子成功和允许孩子失败并不矛盾。
全国优秀教师李镇西老师的女儿中学时数学成绩较差,李镇西非常担心,但他并没有表露出来。
终于某天,女儿的数学考到了全班第四名。这时候可能很多家长都会说:“继续努力,下次考更好的成绩!”但李镇西却对女儿说:“恭喜你!不过爸爸允许你下次考试失败。”
也正是李镇西的这种态度,让女儿能够以更轻松的心态面对学习。
相反,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优秀的孩子选择自杀?
大多是由于从小没有接受正确的失败教育,父母没有告诉他,“不管怎样,我都很爱你,我会跟你在一起。”
因为没有这样无条件的支持,孩子在遭遇坎坷时,更倾向于独自承担、消化。
一旦消化不了,悲剧便发生了。
因为父母不能接受孩子失败,孩子才不知道如何面对失败,最后被逼得走向了死亡的深渊。

03.

微笑抑郁,我只是在假装开心

在读到这位研究生的遗书时,我一直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贯穿始终。

(大连理工研究生遗书的开头部分)

很久之前,我在微博上关注了一个叫@走饭的微博博主,曾是南京某高校的学生,也是一名抑郁症患者,于2012年自杀身亡。

俩人的遗言,不仅没有寻死者的脆弱,反而轻松愉快。虽然紧随而来的,是加倍的沉重与窒息。
关于焦虑、抑郁,随着这几年媒体的普及,大家或多或少也了解了一些。
然而其中还有一种“微笑抑郁症”,却极其隐蔽,也最容易让人忽视。
什么是微笑抑郁?
临床心理学家是这样形容的:在他人面前表现得很开心,内在却承受着抑郁的症状。
大连理工的这位研究生离世后,他生前的朋友说,“他常做朋友们的表情包,旅游也会记得给大家带礼物,既幽默又细心。”
然而就是这样乐观的一个人,一个即便是看他的遗书,都能想象出他笑了笑,一副不用为我担心的模样的人,赴死时却那样决绝。
这种用阳光的外表来压抑内心焦虑的表现,实际上就被称为“微笑抑郁症”。
与典型抑郁症不同的是,微笑抑郁者可能看起来有很好的社交能力,甚至可能是一个团体中“开心果”一样的存在。
但它的风险在于,很难被身边的人所感知,有时连本人也难以发觉自己得了抑郁症。
事实上,微笑抑郁者在尝试用微笑去隐藏、逃避抑郁的同时,也在“喂养”它,抑郁的情绪会变得越来越严重,也许有一天,它会以更强大的面目重现,淹没你所有的希望。
就像大连理工的这位研究生。
面对心理压力,我们都需要学会“自我照顾”。如果你累了,就停下来歇一歇吧。

“精神心理健康

咨询预约通道”



精神心理疾病发现后一定要及时寻找专业医院进行诊疗,以免错过最佳看诊时间。


您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咨询:

1、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行咨询;

2、直接拨打热线咨询电话:023-63838120;

3、如需预约,请点击 “预约挂号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