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抑郁症患者进行合适的交流

邱建国医生 发布于2023-05-04 16:35 阅读量426

本文转载自重庆临江门医院

在咨询室时,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我家孩子就是性格太消极,整天想太多,所以才得了抑郁症!

Ta就是玩手机玩的,网瘾导致Ta抑郁的。

Ta最近分手了,很难过,肯定是因此受了刺激,才导致抑郁的吧?

Ta父母在Ta小时候就离异了,是不是这孩子抑郁的原因啊?

奇怪的是,这些患者的家属或朋友并非专业,甚至都不清楚抑郁症有哪些症状,但却把患者的病因分析得“头头是道”。
这样的分析和揣测,不仅对患者的康复没有帮助,甚至可能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加重病情。
那么,我们该如何与抑郁症患者沟通与交流,才能不刺激到对方呢?
接下来,我将结合具体的实例,来指导大家该如何与抑郁症患者进行合适的交流。

01.

认识抑郁症

朋友:我最近感觉有点抑郁。

错误回应:你有什么好抑郁的?你工资高,工作轻松,婚姻幸福……


正确回应: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获取答案

发生什么事了?

你可以和我说说,我会帮助你的


解释

大部分人对于抑郁的认识存在偏见,认为抑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受到不好的刺激或生活压力大。

而现实并非如此,抑郁症的形成原因有很多,其中生物学因素常常是被忽略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产后抑郁、经期抑郁的产生大概率与身体生理的改变有关。
作为朋友,我们能够做到的是适度理解,不进行评价。
当你的朋友感到痛苦时,并不是想要一个解决方案,而是理解和支持当然,最好的方法是及时寻求医师的帮助。

02.

睡眠问题

朋友:这几天我睡得不太好。


错误回应:你天天上了床就玩手机,能睡好才怪。


正确回应: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获取答案

具体是怎么睡不好?

很难睡得着,还是很容易醒来?

解释

抑郁症最容易影响的往往是睡眠问题,不仅仅是失眠,也可能是嗜睡、入睡困难、睡眠不稳或早醒等。

试想一下,当睡不好的时候,我们一定会做一些轻松的事情来缓解压力,而玩手机可能就是方便的方法。
因此,有时候并非是玩手机导致睡眠问题,而是睡眠问题引起了痛苦,刷手机是为了缓解痛苦。
当然,玩手机绝不是解决睡眠问题的科学方法。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才是,具体哪种方法适合自己,建议咨询医生。

03.

活力不足

朋友:我每天都感觉好累啊……

错误回应:你天天就坐办公室里看电脑,有什么可累的?


正确回应: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获取答案

最近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吗?

下了班来我家吃点好吃的,放松一下?

解释

抑郁症患者经常会出现乏力的情况,即便没有消耗体力,也会频繁表示很累。

其实这里的“累”和我们平时说的不是一个概念,平时的累,往往通过放松就可以缓解,如洗个热水澡、看个电影等。
而这里的“累”,是指活力不足。
活力不足的典型特点就是,即使通过充分休息也无法恢复的疲劳感,会导致患者停滞不前,什么都不想做。
简而言之,就是身心俱疲的感觉。

04.

情绪不好

朋友:我有时候会无缘无故地哭,心里特别难过。


错误回应:你就是最近心情不好,分散一下注意力,想开点就没问题了。


正确回应: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获取答案

听起来你最近状态很差,

你觉得我做些什么,会让你感觉好一些?

解释

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错误认知——“我们的情绪和想法是能够自主控制的”,很难理解为什么有人会情绪崩溃。

他们认为一定是想得太多或者太消极才导致情绪不好,所以经常会劝对方不要想太多或通过分散注意力达到“不要想太多”。
但如果分散注意力真的有用,患者本人早就不难过了。
切记不要说“分散注意力”“想开点”这样的话,不仅没有营养,还可能让患者陷入更深的无助。

05.

自杀

朋友:我现在什么都不想做,游戏都不想玩了,活着真的没意思。

错误回应:你不能这么说,你的家人为了你吃了多少苦,你爸妈听了会多伤心的啊。


正确回应: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获取答案

你是我最重要的朋友,也是你父母最疼爱的孩子,对我们来说,无法想象没有你的生活。

解释

出现自杀意图往往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自杀风险程度需要专业的评估,当发现患者出现自杀意图时,应立刻寻求医生的帮助。

作为家属的我们可以在有限的范围给予积极的支持,比如引导和鼓励Ta去看医生。

大部分人在面对自杀问题时,就谈虎色变:

  • “你怎么能这么想”

  • “你这是在说胡话吗”
  • “想想其他开心的事情就好了”
这样的做法往往会忽视患者寻求帮助的意图,反而让患者更加绝望,认为没有人能够帮助自己。

写在最后

抑郁症的反义词不是“开心”,而是“充满活力”,所以不要再把抑郁症单纯地理解为不开心了。

抑郁症是一种疾病,我们需要科学面对,既不能美化,也不能放大,更不要当成一种流行趋势去互相崇拜。

如果你的朋友或家人被确诊为抑郁症,请不要试图使用自己的方法来“开导”Ta,积极地寻求专业医务工作者的治疗才是正确的选择。

本文提供的交流指南,只是为了让我们以不二次伤害Ta们为前提,更有效地交流,而不是治疗Ta们。


“精神心理健康

咨询预约通道”



精神心理疾病发现后一定要及时寻找专业医院进行诊疗,以免错过最佳看诊时间。


您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咨询:

1、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行咨询;

2、直接拨打热线咨询电话:023-63838120;

3、如需预约,请点击 “预约挂号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