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倦怠是职场人的瓶颈】

邱建国医生 发布于2023-04-23 13:44 阅读量682

本文由邱建国原创

今天,你有没有觉得跟平时不太一样?

比如,浑身上下都觉得没劲,对生活提不起热情,甚至吃起饭来都食不知味。

看看日历,今天不是节日,不是结婚纪念日,不是分手纪念日,不是发薪日,今天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星期一。

周一,对大部分人而言,周一从来都不是崭新的开始,而是不愿面对的宿命。
当压力和疲劳长期累积,我们面对的可能就不止是周一的辛劳,而是影响身心健康的职业倦怠。
如果你也同样对周一充满了抵触,怀疑自己的疲劳超出了一般水平,不妨先问问自己:
  • 早上醒来,想起要工作,我会不会觉得心情直线下降,甚至不想去公司?
  • 我对工作越来越难以投入精力和感情,不像刚入职的时候?
  • 我在朋友、家人面前频繁抱怨自己的工作?
  • 下班后缺乏足够的精力和情绪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如果有上述的情况出现,你就很可能正面临着职业倦怠。
今天,我们将会谈谈什么是职业倦怠,为什么我们会到倦怠的地步,以及可以对此做些什么。

01.

职业倦怠有哪些特征?

职业倦怠是一种由长期过度的压力导致的情绪、精神和身体的极度疲惫的状态。
职业倦怠主要有三个特征:
  • 耗竭感:感觉精力不足或耗尽。例如总是觉得疲惫,出现头痛、四肢酸沉等症状。
  • 怠慢感:心理上与本人工作的距离感加深,或对本人工作感到消极或厌倦。例如对工作感到麻木,提不起耐心。
  • 工作效能感降低:取得成就的能力下降,逐渐感觉自己的能力不足。例如觉得自己效率下降,总觉得自己难以胜任。

从上面的特征中,我们可以看出职业倦怠不单会伴随头痛、失眠等身体不适,还预示着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而且,职业倦怠不仅影响了我们个人的工作、生活,它对我们的家庭生活也有负面的“溢出效应”,比如,人们会把工作倦怠带来的坏情绪带进和家人、朋友的相处之中,影响彼此的关系。 

02.

职业倦怠,是职场人的瓶颈

任何工作都会有腻烦的一天,即便是曾经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连任四届后,也难逃职业倦怠的命运。

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边际递减效应”,边际递减效应是指每消耗一个单位的商品,所能带来的新增的享受在递减。

工作也是如此,当你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都在干同一份工作,那么此时需要投入的工作量,它们带来的新增享受已经远远低于当初的满足感了,也因此心里的落差越来越大,渐渐走进了职业的倦怠期。
因而换工作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这主要还是我们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除此之外,不灵活的机制,导致员工无法参与决策,缺乏合理的上升渠道,也在加剧人们职业倦怠的程度。
在种种因素下,大部分职场人迷失了自我实现的价值观,成了他人自我实现需求过程中的“陪跑员”,常常不知道终点在哪里,即便看到了终点,冠军也不是自己。
长久以往也渐渐丧失了对工作的热情,开始了得过且过的工作日常。

03.

该如何调节职业倦怠?

首先可以先问问自己,你是为什么变得倦怠?以便有针对性地作调整。
如果发现自己和工作之间存在着多领域的不匹配,可以罗列出最有可能改善的领域,试着减轻一部分负担。
要改善自己和工作领域之间的适配度,可以试试看以下方法:

1.增加掌控感



有时,无法控制的部分之所以令我们焦躁和痛苦,是因为我们试图去掌控它,而无论我们如何努力,它都无法被改变,只是挤占我们的时间、注意力和情绪。

我们可以试着将精力和注意力更多地分配到可控的部分,在能控制的范围内尽量把它做好。

此外,想缓解控制力不足的痛苦,还有个方法是适当降低责任感,接受现实:工作成果可能的确无法达到我们最初设想的标准。

2.学会休息和放松



要像规划工作日程一样地规划休息。不然,人们会更容易任由工作时间挤占休息时间。
理想情况下,最好安排工作和休息轮替进行,这样可以确保我们在感到非常疲惫之前,先有所恢复,不至于因为太累而心情低落,进一步加剧疲惫。 
当然,我们也并非只能选择留在一份工作中、勉强自己去做出调节。
如果工作已经弊大于利,如果当前困扰我们的问题很难改变,如果有更合适的地方可以去……也可以考虑选择离开,给自己一个新的开始。
在有选择的前提下,工作仍然是为了我们的需求服务。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私信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及删除处理。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