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晕诊断,明确病因第一步!头晕是一种常见的脑部功能性障碍,表现为头昏、头胀、头重脚轻、脑内摇晃、眼花等感觉。患者所述的“头晕”常分为4个类型,即A眩晕;B晕厥或晕厥前,C不典型头晕;D行走不稳。对于主诉“头晕”的患者,首先要明确是哪一种类型,,再明确每种类型的具体原因。头晕涉及耳鼻喉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眼科、内科、老年科和精神心理科等诸多学科,且头晕的原因多样复杂,因此在针对头晕诊断时需要按照完善而有序的流程进行,避免误诊和漏诊,同时可加快诊断的速度,避免延误导致头晕严重疾病的治疗。头晕的诊断思路 从头晕的诊断流程入手,对主诉“头晕”的患者进行相关的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明确“头晕”属于哪种类型。而对于4种不同类型的“头晕”则需要安排进一步相关辅助检查,直到明确“头晕”具体病因及诊断。如果的确查不到神经、耳源性及躯体功能障碍,又存在精神心理因素,在进行抑郁及焦虑等精神心理测评后,根据实际检查结果考虑抑郁症或焦虑症的诊断。试用抗抑郁或抗焦虑的药物治疗。
(1)判断是否为眩晕A型。眩晕为前庭神经周围及中枢通路病变导致身体与外界物体发生相对运动的一种主观感受。表现为睁开眼睛发现周围的物体在运动(上下、水平、旋转),闭上眼睛时感觉身体不稳定或者在漂移。(2)对于非眩晕的“头晕”患者,则首先应该确定头晕是否为晕厥或晕厥前B型。晕厥是指脑灌注不够(包括低血糖及低氧血症)导致的短暂丧失。对于没有意识丧失者,称为晕厥前。主要病因包括心源性、脑血管病变导致的低灌注、迷走反射性血压降低、低血糖及低氧血症(如一氧化碳中毒)(3)对于非眩晕、非晕厥患者,要确定是否为神经系统疾病或其他躯体疾病(如骨关节病)导致的行走不稳D型。如周围神经病、深感觉异常、前庭小脑疾病、大脑疾病导致的行走不稳等。需要医师从中枢神经系统直到骨骼肌,进行详细神经系统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4)对于非眩晕、非晕厥且排除导致行走不稳的疾病患者,则归入不典型头晕C型,需要进一步对身体健康状况进行评估,排除重要脏器疾病,特别是危及生命的疾病(出现异常生命体征)
老年人头晕的诊断流程需要从详细询问并记录病史、用药史开始,全面仔细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帮助明确诊断,头晕的辅助检查包括听力学、前庭功能、眼底、心电图、影像学检查等。通过相关疾病诊断要点配合听力学、位置性眩晕和影像学检查将头晕相关疾病先分类。在一般的头晕诊断流程中,影像学检查多为补充性辅助检查,由于老年人头晕患者基础病多,涉及心、脑血管,病情复杂,变化快,因此强调其在老年人头晕诊治中的临床作用。头颅磁共振加权弥散成像可协助判断血管性病变,占位性病变和颅底畸形。头颅磁共振正常的老年性头晕为良性头晕,头颅磁共振异常的老年性头晕为潜在危险或恶性头晕。头晕的诊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按照科学,实用的初步诊断流程,大多老年人头晕会得到合理的诊治而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