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婴幼儿喂养是一种行为事件,喂养代表着婴儿体验新的社会交往的最早机会,喂养过程在塑造儿童的情绪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恰当的儿童喂养方式是确保儿童健康和建立父母﹣儿童之间良好关系的基础。
挑剔进食简称挑食(pickyeating),是指儿童对食物种类的偏好,对自己喜爱的食物毫无节制,而对自己不喜欢的食物一概拒绝,是一种不良进食习惯,而不是一种疾病。严重挑食或偏食时间过久会导致因食品单调而引发营养不良、肥胖、胃肠功能紊乱。近年在全国22个城市对1~3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34.7%的儿童至少有一种饮食行为问题,其中19%强烈偏爱某种食物。
【病因】
1.家长的影响挑食的影响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可能因为家长食品种类选择单一,制作方式单一,食物质地不符合儿童需要,辅食添加时间错过味觉发育敏感期和咀嚼发育关键期。挑食有一定的家族性,许多挑食儿童的亲属挑食比例高于其他人群,挑食可能是儿童模仿父母、兄弟姐妹或养育者的结果。有些儿童已经出现了对某些食物的偏爱,但父母出于对儿童的溺爱和迁就,明知这种偏爱不对,仍担心儿童饥饿,经常为他做或买这些食品,这样儿童的偏爱就容易被逐渐强化而固定下来,成为不良习惯。
2.微量元素铁和锌缺乏铁缺乏影响胃肠道消化酶功能,可以出现食欲缺乏;锌缺乏可以导致味觉减退,对清淡的蔬菜更感无味,而偏爱口味重的食物。
【临床表现】好发年龄为2~6岁,主要表现为吃得少、吃得慢,对食物不感兴趣,拒绝吃某些食物时间超过1个月,不愿尝试新的食物,强烈偏爱某些质地或某些类型的食物,造成膳食种类单一。严重时可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如便秘、食欲缺乏等。
【处理】
1.营养评价及指导对儿童的体格生长进行全面评价,尤其是通过生长曲线图监测身高和体重增长情况,采用膳食频度法和24小时回顾法了解膳食营养素摄入情况,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测,如微量元素、血红蛋白、食物过敏、肠道菌群失调等,根据结果给予相处理。
2.家庭进食环境改善。家庭进食习惯对儿童有很大影响,应改善家庭环境,发挥父母及其他家人的榜样作用,创造良好的进食氛围,促进儿童改变不良进食行为。
3.进食行为指导进食时避免分心(电视、故事、玩具),规定进食时间(少于25分钟),逐步引入新食物(15次左右),鼓励自己进食(大于1岁),体验饥饿,获得饱感,限制两餐之间的零食,餐前不喝饮料,两餐之间间隔一定时间(3小时左右),提供适合年龄的食物,允许与年龄相符的进食"狼藉"现象,营造快乐的进食氛围。
4.行为疗法
(1)认知疗法对有挑食习惯的儿童,父母和老师应对其讲述挑食对人体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的危害,让儿童充分认识挑食的原因、危害及预防方法,从而达到自觉或愿意配合克服和正挑食的不良习惯。
(2)强化疗法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偏食很大一部分是不良强化的结果,要对其爱吃的食物进行负性强化或不强化,对不爱吃的食物进行正强化,多给予表扬、鼓励、物质奖励等,以增进食品的多样化。
(3)系统脱敏疗法。有计划地让儿童尝试某种不喜欢吃的食物味道,从不吃到吃、到能吃一点到正常进食。
(4)饥饿疗法:这种方法主要针对年龄偏小的儿童。根据饥不择食的法则,饥饿时儿童不是考虑吃什么,而是先吃饱为止。通过体力活动,使其感到饥饿后,先给不爱吃的食物,再给喜欢吃的食物,逐渐使爱吃和不爱吃的食物各占1/2,并得到巩固,逐渐纠正挑食习惯。
【预防】
强调从小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从婴儿期添加辅食做起。添加辅食时应多样化,初次给予的辅食要专门制作,不适合婴幼儿咀嚼能力的加工方式或成人膳食会引起婴幼儿反感和拒食。一种食物的连续添加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儿童吃腻或产生依赖。在幼儿期,对儿童喜欢吃的食物,应限量并插入其他食物。在食物采购制作上应多样化,使儿童保持新鲜感。饭前不吃零食、饮料。膳食中注意含锌、铁等微量元素食物的补充,这样有利于挑食的预防。同时要注意创造良好的饮食环境,照顾者的习惯对儿童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注意不要强迫儿童进食,更不要责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