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为性失眠的幼儿
儿童期行为性失眠表现为抗拒就寝、入睡所需时间延长或夜醒,其主要治疗方法为行为干预。目前最明确的干预措施使用下列一项或多项技术:
睡前仪式
系统性忽视(或“哭声免疫法”)及其变异形式
调整就寝时间(bedtime fading)
正面强化
对儿童父母的指导
•让孩子养成按固定时间睡觉的习惯
•建立不含刺激性活动或电子设备相关(如,看电视)的睡前仪式
•让孩子习惯于睡觉时父母不在卧室
难以设定限制的父母须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对于孩子拖延就寝的行为应予以漠视
•应始终如一地贯彻行为干预,以免间断性强化不期望的行为
•预计在治疗之初,孩子的抗议行为可能会暂时升级,称为“哭免后反弹(post-extinction burst)”
具体方法
睡前仪式 — 建立稳定的睡前仪式对行为性失眠的所有表现(抵抗就寝、入睡所需时间较长和夜醒)都有帮助[13]。这种仪式应持续20-45min,包括3-4种安抚活动,如洗澡、换睡衣和讲故事;不应包括看电视或使用其他电子设备[25-29]。就寝前给予适当的睡眠联想,应为孩子在夜间触手可及的物品,例如毛毯或玩具等过渡物品。应该在孩子困倦但还没睡着时将其放到床上,以尽量减少入睡时对父母在场的依赖。
睡前仪式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建立就寝和睡眠时间表,此计划必须确保孩子获得生长发育所适宜的睡眠量。就寝应该符合儿童的自然入睡时间。始终如一的夜间就寝时间有助于强化生物钟,使儿童更容易入睡。
系统性忽视 — 系统性忽视解决的是孩子需要或要求父母帮助的入睡或夜醒问题。这些问题通常发生于孩子要求父母在其入睡过程中陪在卧室或在夜间唤醒父母以求安抚的情况下。该方法通常需要突然或逐步撤除父母在孩子入睡时和夜间给予的帮助。持续应用系统性忽视通常能使孩子睡觉时不再需要父母的协助。
未改良版哭声免疫法(即“crying it out”)是指在指定的就寝时间将孩子放在床上,然后无视孩子的哭闹,直到第2日早上的指定时间再来查看。虽然该方法被认为是一种极为成功的治疗方法,但往往不为儿童家庭所接受;父母常常无法忍受孩子的哭闹和抗议行为,因而不太可能依从该方法。
渐进式哭声免疫法是另一种能够使儿童睡觉时不再依赖父母在场的方法;它是指在孩子困倦但还没睡着时将其放到床上,然后逐渐拉长查看孩子的间隔时间。在随后每一个夜晚,查看孩子前的初始等待期每次增加指定的时间(数分钟)。父母查看孩子时应该安抚孩子,但这种接触应保持短暂(1-2min)且中立(如,拍肩膀,而不是抱起和拥抱)。由于该治疗的目标是“让儿童独立入睡”,所以并没有推荐“最佳”查看间隔时间,应该根据父母对哭泣的忍耐力及儿童的气质决定间隔时间。
该方法的另一种形式是运用正面强化,这尤其适用于年龄略大一点的儿童,如学龄前或更大的儿童。举例来说,照料者应尝试仅在孩子采取较为正确的行为(如,呆在床上而不是爬出来)时才回到其卧室查看;还可关闭孩子卧室的门,直到其采取较为正确的行为为止。例如,对于在父母短暂查看后变得更加激动的孩子,可能最好要降低查看频率。
即使仅在睡前进行,渐进式哭声免疫法也是有效的。在儿童学会就寝时简单快速入睡后的1-2周内,夜醒时通常也能使用相同的自我安抚技能。
为了逐渐消除成人的干预,父母应该合作共同制定一份特定计划。他们应该明确一个终极目标,例如就寝时独立入睡,并概述完成该目标所需的连续步骤。例如,计划可能包括:3日建立睡前仪式和目标就寝时间;3晚父母坐在儿童床边直到其入睡;然后是坐在儿童卧室门口3晚;接着是坐在卧室门外3晚。
对于不能忍耐或者不能接受上述哭声免疫法的家庭,可能宜采用较缓和的方式来逐渐减少成人干预。
调整就寝时间 — 调整就寝时间(bedtime fading)可解决入睡型失眠问题,后者可能与自然的“夜猫型”生理节律偏好有关,导致设定的就寝时间和孩子的入睡时间不符。该方法需暂时将就寝时间设定为孩子当前的入睡时间,然后逐渐将熄灯时间提前。最初设定的就寝时间应与自然入睡时间相符,此时孩子在生理上做好了睡觉的准备;然后通过在数周内将就寝时间逐渐提前来逐渐改变孩子的昼夜节律偏好。
调整就寝时间的方法还可用于解决孩子“待在床上的时间”超过其睡眠所需时间这一常见问题,例如,父母安排了12小时的睡眠,而孩子仅需睡10小时,这会导致孩子入睡困难、夜醒时间长或清晨早醒。推迟就寝时间可使“睡眠时间窗”接近睡眠需求,通常就能解决该问题。
策略性小睡 — 安排小睡时应考虑到正常发育性日间睡眠模式、24小时睡眠需求(夜间+日间)和睡眠驱动力。孩子2次睡眠之间通常需要间隔至少4小时,才能建立起足够的睡眠驱动力让他们再次入睡。因此,小睡间隔时间过短、相对于夜间睡眠时间过长或小睡时间过晚都可能导致失眠。
正面强化 — 学龄前儿童和更大的儿童可以从贴纸表格等强化策略中获益。如果能立刻获得奖励的话,这种体制最为有效。例如,孩子一旦完成目标,次日早晨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给予孩子贴纸奖励。此外,设定的目标必须是可以实现的,以促进成功。例如,最初儿童可能仅仅是整夜睡在自己的床上就能够赢得贴纸奖励,即便其还是需要频繁地呼唤父母。随时间的推移,可以实施更具挑战性的目标。
对于学龄儿童,可以调整奖励以符合儿童的兴趣,但应保证奖励仍是具体且可马上获得的。多个小奖励比少量大奖励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