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的沟通模式,会让亲密关系陷入了僵局

毕士祥医生 发布于2022-12-05 09:24 阅读量163

本文转载自重庆黄泥磅医院

“我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你能不能给点反应?”
——不知道你有没有对人说过,或是被人问过这句话。
生活中我们可能都见过这样一类人群:
平时你们的沟通也许不错,可一旦在你想和Ta进行重要但困难的沟通时,Ta就以沉默来应对。
在尝试沟通时,不管你如何要求与对方交流意见,希望Ta表达想法,Ta也依然只会沉默。
慢慢地,你会越来越生气,可对方却丝毫不为所动,甚至让沟通陷入僵局。
沉默,可能真的是人类的互动方式中最令人费解,也最容易让人误解的一种。
这样的沉默在亲密关系中,可能是最为常见的,同时也是最容易令人抓狂的。
你在关系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境吗?来看看今天的文章吧。

01.

为什么你越激动,Ta越沉默?

经常在咨询室接待因“墙一般”的伴侣而无计可施的来访者,他们总爱问我:“你说Ta到底是故意气我,还是真不知道说什么?”
而我的答案通常是,两者皆有可能。
沉默,有时会是一种主动选择的策略,有时也可能是一种被动启用的防御机制。
接下来,我将分别聊一聊这两种情况。

情况一:“沉默是一种武器”

故意的沉默是常见的情感操控方法,也是一种被动型攻击的形式。

临床心理学家认为,这样的沉默是一种对对方的惩罚。

当沉默被用作一种策略时,他们的沉默有明确的目的——获取权力、表达愤怒、引起关注,他们也清楚自己这样做的后果——包括对对方造成伤害。
此时,沉默是他们刻意给对方制造的不确定感。这种不确定感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折磨。

当然,并不说对方所有的沉默都是在隐含地表达攻击性,也有一部分人是出自于对自我的保护。

情况二:“除了沉默,不知道做什么”

在特定的沟通情境中保持沉默,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

会让人沉默不语的,往往是充满了一定压力的场景。比如谈论严肃话题,或是对话的另一方情绪十分激动。

一直以来,社会大众与研究者们都认为,人们在压力状态下会做出“战或逃”的选择,或者投入战斗,或者转身逃跑。
近年来逐渐有研究者指出,除了“战或逃”,人们还会出现一种叫“僵死”的反应。
这是一种人们在面对让自己感到巨大压力时的一种应激反应。
在这种情况中,Ta们可能真的是由于过度紧张和焦虑,而“大脑一片空白,说不出任何话来”。

02.

你的要求和Ta的沉默

构成了“有毒”的沟通模式

在一方一直沉默不语,另一方试图打破沉默,情绪激动,迫切地想让对方开口的情境中。

两个人会形成一种被称为“要求-退缩”的沟通模式,它通常出现在两人产生矛盾或冲突的时刻。
在这种模式中,一方扮演着“要求者”的角色,另一方则是沉默的退缩者。
在这个循环中,双方的情绪、负面反应和未解决的矛盾都会不断累积,要求方因为要求从未得到满足,所以越来越困惑、愤怒和急躁;而退缩方就只会越来越紧张、焦虑和恐惧,于是只能沉默。
逐渐地,要求者在沟通中会表现出越来越多的批判和怨怼,对退缩者的退缩作出多种解读,并附加上对沉默的批判。
如此一来,唯一的结果便是退缩者只会更加想要逃离了。
一旦这样的沟通模式被建立起来,要求者和退缩者都会更频繁地感受到愤怒、焦虑、抑郁和恐惧等负面情绪。

03.

该如何破解“有毒”的沟通模式?

Part 01

如果你是情绪激动的一方:

对于要求者来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你要在两个人的沟通又疑似出现了这个征兆时意识到它,并控制自己不要进入到“要求-退缩”的模式之中。
那么,当对方开始退缩时,你能够做些什么呢?
答案是,你也应当后退一步。
这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沟通的模式,重构沟通的可能。
如果你确定你的目的真的是沟通,而不是情绪的宣泄的话,你应该做的第二件事,是去抚慰对方的情绪。

在这整个过程中,非语言的表达是特别重要的——你的语音、语调、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都可以为沟通的顺利进行助力。


Part 02

如果你是沉默不语的一方:

作为沉默者,且并不是想要攻击对方的话,你同样可以练习用非语言表达代替语言的表达。
即使你是因为过度焦虑和紧张陷入“关机”状态,给予对方非语言的回应也是可能做到的。
仅仅是刻意地更靠近Ta一些,就可以传递出积极的信息。
其实,比起要求者,沉默者的改变其实是更加困难的。
因此,我们给了需求者更多建议,并不是因为他们在这个模式之中存在更多的问题,他们恰巧是更痛苦的一方。
我们对需求者提出了更多要求,是因为他们的改变相对更容易些。
但不论你是哪一方,希望你都能够在一些时刻,为了两个人共同的“舒服”,忍受一点自己的“不舒服”,也在一些时刻,学着把“我们”放在“我”之前。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