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很苦恼,为什么家人都不关心理解我,总感觉在崩溃的边缘,总有想死的念头,我只有划伤自己,证明给他们看,只有感受到疼痛,才能感觉自己还活着。
诊室里,16岁的女孩小X露出手臂上那一道道新旧不一、深浅交错的伤痕,流着泪讲出了自己的痛苦,寥寥数语,却震撼人心。
其实小X并不是个例,在精神科和心理咨询诊室里,类似的情景几乎每天都会出现。这种在无自杀动机的情况下采取一系列反复、故意、直接地对自身组织造成轻到中度损伤,且不被社会接纳、认可的行为,就是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简称自伤行为。
NSSI通常首发于青少年早期,起病年龄在12.5岁并持续多年,常见方式包括切割、撞击头部、灼烧等12种,严重影响个体的社会功能,显著增加个体自杀的风险,对其身体、心理造成伤害。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节奏加快,家庭结构变化,学业压力和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青少年群体中NSSI行为的发生率逐年增长,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精神卫生问题, 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需要注意的是NSSI对多种精神障碍的发生有预警作用,如偶发的NSSI可以提示焦虑障碍的发生,而反复发生的NSSI对抑郁障碍和进食障碍有较强的预警作用。因而对于存在高风险或已经出现NSSI的个体应及时给予干预或治疗。
青少年出现NSSI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呢?
造成青少年自伤的原因很复杂,当前关于NSSI的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药物治疗与物理治疗方法的循证依据不足。目前最常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个体因素。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病人群体中,最常与非自杀性自伤同时出现的是抑郁,其次是自杀行为、焦虑、物质滥用、进食障碍以及伴随敌意或愤怒的问题。所以,在发现孩子有自伤行为时,一定要警惕孩子是不是正在深受精神疾病的摧残!
2.家庭因素。如果一个家庭缺乏凝聚力,家庭成员之间缺乏相互关心、支持和帮助,甚至矛盾重重,那么这个家庭中的孩子就很难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容易压抑情绪。而被家长过度保护、过度控制、长期被忽视、遭遇暴力或虐待的孩子,很难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这些家庭中的孩子,在面对困难时,采取极端处理方式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3.社会环境因素。青少年经常面对学习压力过大、成绩不理想、老师责罚、家长期望过高和对未来迷茫等问题,这些都可能诱发自伤行为;另外,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青少年极易被网络、书籍等多种渠道的错误信息引导而模仿自伤行为。
4.情感调节因素。大量专业文献都认为:非自杀性自伤的青少年有明显的情感调节问题。他们在自我伤害行为发生前有广泛的情绪体验,包括愤怒、轻蔑、悲伤、紧张、内疚、羞愧、担心和哀伤等,当这些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他们会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来调节紧张、焦虑、愤怒等负性情绪。
5.生物学因素。目前研究发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阿片肽系统失调有关,此系统可通过提高疼痛阈值,降低疼痛敏感性来强化自伤行为。另外,自伤行为还涉及多巴胺、五羟色胺、HPA轴等系统的异常。
- 首先,稳定好自己的情绪,保持沉着冷静。不要对孩子进行说教、批判、训斥,这只会把他们推向更痛苦的漩涡。
- 其次,家长要试着陪伴孩子,给他们安慰和拥抱,帮他们处理伤口,帮他们找创口贴、消毒液。这并不是鼓励他们去伤害自己,而是表达关心。
- 最后,应该像小X妈妈一样,第一时间带领孩子到医院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 心理治疗:目前临床中常见的心理治疗方式包括认知行为治疗(CBT)、辩证行为治疗(DBT)、人际心理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动力学心理治疗、联合心理治疗等。
- 药物治疗:常与心理治疗联合使用,对症治疗。
- 物理治疗: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物理治疗。主要包括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迷走神经刺激、电针治疗、中医针灸等。
注意,以上治疗均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和操作下进行。
文中的小X,经过系统的心理治疗和抗抑郁抗焦虑药物治疗后,最终停止了自伤行为,焦虑烦躁情绪消失了,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又变回了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少年。